第7版:论 坛

浅谈经济新闻标题的创新

  相对于社会新闻而言,由于经济新闻受其题材所限,其标题制作存在冗长、生硬、概念化等难题。但是,这些“难点”并非不可攻克。笔者在采编实践中就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笔者认为,从总结内容的角度上看,标题是正文的高度概括;从吸引读者阅读内容的角度上看,标题是正文的“广告”。这两个角度,说明标题在文章中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经济新闻来讲,不论何种题材,何种内容,都必须在标题上下功夫。
  因此,在创新经济新闻标题前,我们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在经济新闻的题材类型中,事件类和人物类经济新闻因其所含的情节、冲突、形象等因素较多,制作一个醒目的标题还比较容易。但是,成就类、政策法规类、观点类这三类经济新闻所含的因素中,因数据、术语、观点和概念居多,制作一个醒目的标题就比较困难。而这三类经济新闻,又是经济新闻题材类型中的主体,在舆论导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重点谈谈这三类经济新闻的标题创新。
  关于成就类经济新闻标题的创新
  研究成就经济新闻,是经济报道中常见的类型。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类新闻中的好标题并不多,大多是在标题中用“结硕果”、“迈大步”、“获得新进展”、“铸辉煌”等词汇来表现成就。这种形式主义的标题,成了一个“万能公式”,什么成就都能往里套。因此,标题难以体现新闻内容的特色和个性,不能引起读者关注,对成就的宣传作用也容易打折扣。要克服这个弊端,可采取“亮点展示”和“新旧比较”两种办法解决。
  “亮点展示”,就是把成就中的亮点提炼到标题中。其模式是“实引题+虚主题”和“虚主题+实副题”。这两个模式,主要利用引题或副题功能,解决经济新闻主标题不好概括、冗长等难题。
  “实引题+虚主题”模式:做一“实引题”,也就是把成就中的亮点提炼出来,放在引题中。再引出一个虚主题,也就是主题只表达这是一篇成就性的经济新闻。
  例:2007年7月11日《山西经济日报》头版上有一篇经济报道,内容是山西的企业集团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标题制作就采取了这一模式。
  引题:旗舰作用凸现、利润增长加速、经营理念提升
  主题:我省企业集团驶入大而强的发展轨道
  引题提炼出山西企业集团发展中出现的三个亮点,自然引出主题的关键词“我省企业集团驶入大而强”。这样做,不但使主题中的“大而强”具体化,也产生了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
  “虚主题+实副题”模式:它与前一个模式的共同点是,主题都虚做;不同点是,这个模式的副题要实做。
  例:2017年11月13日《山西日报》第二版有一篇经济新闻,内容是阳煤集团近五年来通过科技创新,激活了“老产业”。其标题制作就采取了这一模式。
  主题:阳煤集团科技创新激活“老产业”
  副题:近5年累计投入204亿元,完成国际先进水平项目41项
  主题只是说阳煤集团科技创新激活“老产业”,但这个主题过虚,所以,就要在副题上做实,把其激活“老产业”的亮点提炼出来,这就是用了近5年时间,累计投入204亿元,完成国际先进水平项目41项。
  选择“实引题+虚主题”或“虚主题+实副题”这两个模式,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标题制作规律和具体内容来确定。其原则是,“实引题+虚主题”模式,是一种归纳关系,通过引题中的N个亮点,归纳出一个虚主题。特别是亮点表达,两句或三句、字数相同、朗朗上口者为佳;“虚主题+实副题”模式中,副题上的亮点,是对主题的说明、解释、具体表达,句子不一定工整。
  “新旧比较”,就是把取得成就前后的相关情况在标题中加以对比,以体现这个成就的价值。1999年5月23日《山西经济日报》第5版上有一篇报道,内容是新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靠集体经济的财力难以维护其运转,县政府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让个人经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编辑处理时,用对比的方式做了两行主题:
  难以为继,水井改姓寻前程
  励精图治,新主变招显生机
  这样一比较,就突出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改制带来的好处,自然能引发读者阅读正文的兴趣。
  关于政策法规类经济新闻标题的创新
  政策法规类经济新闻在标题制作上有一个通病,就是突出政策法规的主题词,不重视其中蕴含的、读者最想了解的“新闻点”。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制作标题时不必拘泥于政策法规的主题词,毕竟新闻不是文件,即便要体现,也可放在引题或副题中体现,但在主题上,必须突出其中的“新闻点”。
  例如,国家发改委2007年11月起上调成品油价格,每吨涨500元。笔者注意到这条新华社电讯稿播发后,采用此稿的报纸上出现了不同的标题。其中,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
  引题:国家发改委11月1日零时起
  主题:每吨成品油价格上调500元
  第二类:
  主题:汽油和柴油:今起每升各涨0.4元和0.46元
  让我们比较一下,第一类,基本上是新华社的通稿标题,中规中矩。但是,对拥有私家车的人而言,这个标题则不易吸引他们。这是因为,这些人不是成品油批发商,他们关注的新闻点不是一吨油涨了多少钱,而是一升油涨了多少钱。所以,从扩大稿件影响力这个角度讲,这个标题就不理想。
  而第二类标题,则回答了私家车拥有者关注的这一问题:每升各涨0.4元和0.46元。其实,这个数据新华社电稿中就有,把它做在标题中就很好。所以,这是一个标题制作的思维问题,也就是说,制作标题,应为更多读者着想。这样,政策法规类经济新闻标题才能通过创新更接地气。
  关于观点类经济新闻标题的创新
  观点类经济新闻,分五类:一是观点来自经济类会议上的有关讲话,二是来自领导在不同活动中与经济有关的讲话,三是来自经济论坛上的发言,四是来自与经济有关的座谈会、研讨会、听证会上的发言,五是记者对经济事件、现象、问题、观点、政策的分析与评说。
  这五类经济新闻,制作标题的核心是“观点”。有的来自领导,有的来自专家学者,有的来自社会公众,有的来自记者的评说。所以,制作标题时,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和方法:
  ——对已确定的观点,比如,领导在会议上部署、安排、总结、指导经济工作的讲话,调研视察时的讲话,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的发言,制作标题时,要旗帜鲜明,不能含糊,提炼出重点即可。
  ——座谈会、研讨会、听证会上的发言,个人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所以,不能强求一律,应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在标题制作上分类处置。先主题统领,再以小标题分类。
  例:2017年8月4日,《广州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规定》立法听证会进行了陈述人现场辩论。陈述人就中心城区是否应多划停车泊位、住宅停车费是否应恢复政府指导价两个事项展开激烈辩论,这两个事项陈述人支持与反对均为8票。
  就这件事,《羊城晚报》次日见报的稿件,标题作了如下处理:
  主题:穗停车场管理立法听证会现场激辩
  支持与反对旗鼓相当
  接着,制作了两个小标题:
  小标题1:
  事项一 城区道路是否应多划停车泊位?
  支持 多划能带来便利
  反对 少划以保障畅通
  小标题2:
  事项二 住宅区是否应恢复政府指导价?
  支持 定价时业主处弱势
  反对 指导价是走回头路
  由此可以看出,对观点不确定、不一致的观点新闻,制作标题时重点之一是主标题,大多是对观点来源的描述或说明;重点之二是小标题,要具体化,按不同倾向分类。这样,读者就会明白,各方研讨或争论中,各自观点是什么,从而作出判断。
  ——记者对经济事件、现象、问题、观点、政策的分析与评说,要以自己总结的观点,确定标题的倾向。有的是肯定,有的是否定,有的是商讨或建议。
  让我们看《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4月18日本报头版发表的一篇经济述评。
  这篇文章,起因是有个地方号召农民种芦荟,效果不佳。由此,作者经过采访,了解到另外一些地方也有这类现象。所以,作者的观点是,农业调产是对的,应对这一热潮积极支持。但是在决策时不科学论证,拍脑袋,想当然,要求农民种这个,养那个,结果后续加工、风险管控和市场需求跟不上,劳民伤财,挫伤了农民调产的积极性。为此,编者制作了主题和副题:
  主题:决策拍脑袋,神仙也无奈
  副题:农业调产热中的冷思考
  这个主题,观点鲜明,一针见血,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倾向性。从新闻艺术上说,它形象、幽默,又不失严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欧志强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日报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24期

  • 第2017-12-23期

  • 第2017-12-22期

  • 第2017-12-21期

  • 第2017-12-20期

  • 第2017-12-19期

  • 第2017-12-18期

  • 第2017-12-17期

  • 第2017-12-16期

  • 第2017-12-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