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活动与百姓生活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经济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类型,因其事关国计民生理应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但在实践中,经济新闻的读者面却比较窄,大多数读者会认为其内容有让人看不完的统计数字、令人很难理解的专业术语以及离实际生活较远的宏观决策等让人读起来觉得累的内容,而会缺乏足够的“耐心”。
但实际上经济新闻是百姓生活、企业发展所不能缺少的。如何让具有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经济工作宣传出去,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吸引更多的读者,让外行看得懂、内行有兴趣看,最重要的是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
一、经济新闻要贴近百姓,增强贴近性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践的三贴近,是对新闻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记者们在工作中的行为准则。但要真正做到、做好,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生活中常常会留意各样的新闻报道,尤其是中央二套的经济频道,会发现很多的经济新闻尤其是产业经济、企业改制等生硬的话题在报道时被变得通俗话、易懂,而且最关键的贴近了民生。细想想,其实各级政府的政策出台、措施的落实,也正是紧紧围绕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和百姓生活的主题展开。
从小处切入,以近化力求找到共鸣点。增加正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缩短时空上的距离。建立正面宣传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把看似遥远的报道主题“近化”,寻找到把重大主题转化成离广大人民群众最近的、最熟悉的新闻事件的有效载体。在这一点上,我自己就有很切身的体会。
曾在进行省电力公司“户户通电”工程的报道时,我深入到刚刚通电的农村、农户,听他们讲述了许多通电前后的生活变化。最终以“乡村变奏曲”为题,把通电后,农村老两口幸福的电气化生活,年轻人对未来的打算,以及县政府领导对县里将来经济发展的谋划都做了报道,真实反映了“户户通电”前后,村民、村领导在思想上的变化,再结合全国各地正在加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让“通电工程”的实施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经济报道要有深度
新闻读者的知识结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看新闻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贴近百姓、贴近实际是为了与更多的读者对经济报道有亲近感,但仅有亲近感是不行的,更需要看这篇经济报道是否有深度,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回答读者所提出的诸多“为什么”。
央视经济频道的《对话》节目所谈内容,相对于其他节目更严肃、更宏观一些。但有许多的观众喜欢看,这是为什么呢?当然除了这个节目贴近百姓、贴近实际外,我想还因为其所邀请的嘉宾都是各行业的学者、专家和企业界的高层。他们针对某一问题所发表的思想和言论,更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借鉴性。这也是做这则新闻的意义所在。
曾有位资深的记者在谈心得体会时讲道,要尽可能地问完读者想问的问题,在写作中,要展现给读者每一个环节,不让读者提出任何疑问。这也正是他在做一些其他记者曾做过的新闻题材时,他的报道同样可以引起关注的重要原因。其实质正是因为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入而全面地挖掘了新闻的价值。
时下是信息化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当越来越多的同源新闻来到读者身边时,人们缺乏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高质量,是通过看信息了解新闻被挖掘最大限度地回答读者心中所提出的诸多“为什么”,与理性提升后的精华部分。
本报曾报道过一篇关于我省山西平遥牛肉与陈醋这两类产品,因为行业内鱼龙混杂,出现一粒鼠屎坏了满锅汤的情况。被央视质量调查报道后,我省这两个名牌行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作者在进行报道时,对这两类产品,这些企业在面对危机公关出的招、支的棋各不相同进行了报道。有的加大投放,有的乘机改造设备,有的以行业协会出面应对,有的积极组建协会。同时也写到了全国其他省份的类似事例,这样就把我省的问题当作一个点,全国同类问题当作一个面。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归纳问题,自然而然增加了该新闻的价值与分量。对读者来说也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三、注重写法上的灵活
有了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前提,又考虑到新闻价值的深度和高度,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之外还要有阅读快感,便成了新闻最后的关键所在,但这也正是人们往往被忽略的问题。
相比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更枯燥,怎样写得生动鲜活,有阅读快感,这是值得在写作时要注意的问题。对文章的悬念情况、节奏、简洁表达等方面都应该有所推敲。
近年来,一些报纸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出现了故事化倾向,例如《21世界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以人物活动为主线、小说化的笔法突破了传统经济报道中的数据生硬、结构死板的弊病,并将背景材料很顺畅地融入到人物生活和故事情节中,使文章增强了可读性。
尤其是华尔街体对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有了更广泛的运用。正是由于华尔街体这种写法的运用,使本来面向社会中上层人士、一般以严肃的政治话题为头条新闻的《华尔街日报》,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共鸣,拥有了更多的普通读者。它通过讲述与新闻相关的人物故事,过渡到所要报道的中心问题,并顺势阐明主题,深入剖析新闻主题,最后再回到开始介绍的人物上。其新闻的主体由要报道的政策转移到在政策影响下的普通人物,应该作为背景的人物变成了故事的主体,本来的新闻主体反而成了衬托,成了背景材料。
通过讲述人物故事,渲染场景气氛,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同时注重细节描述,简练的语言,人物更显真实,内容更感人。
当然如何来写并不是永久不变的,使经济报道与可读性,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我们表达的方式才会不断出新,让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的快感。
(张剑雯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