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予以承认和肯定。一个民族的存在起根底就是文化的存在,戏曲艺术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举办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会议精神,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加快戏剧大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戏曲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近年来,经历好些年的沉寂后,电视戏曲节目又回归荧屏,呈现出戏曲节目热的现象。今年上线播出的央视《中国戏曲大会》、东方卫视的《喝彩中华》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栏目,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首肯,这跟我们国家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出台戏曲进校园的一系列倡导是分不开的。
山西卫视品牌节目《走进大戏台》、河南卫视《梨园春》是多年坚守戏曲节目为数不多的省级卫视。以前因戏曲节目多偏向于地方戏种,尤其是每个省区的主要戏种,好多省级广播电视台把戏曲节目放在了地面频道。山西卫视经过17年的不断创新、开拓,从以前的以山西的主要戏种为主,不断地向外开拓,汇集全国各大戏种名家,创办了《走进大戏台》和《伶人王中王》栏目,成为山西卫视的名牌栏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戏曲进校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戏曲进校园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戏曲进校园”并不是要培养千千万万的戏迷或戏曲从业者。而是要通过戏曲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戏曲进校园”不是长篇大论的理论灌输,而是针对当代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深入浅出的教授。和时下流行的兴趣班一样,如果授课形式不对,就会产生负面效果,让学生反而产生抵触情绪。
戏曲进校园的具体价值,有三:
一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走进大戏台》的著名主持人白燕升认为“审美从戏曲开始”,原因在于“戏曲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各种艺术”。用他的话来说,戏曲“太中国”了。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
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
戏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戏曲演出当中的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比如,在京剧《白蛇传》之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就是“空间”的虚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是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在如今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太多纷乱繁杂,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各种不费脑力、不花时间的快餐文化。如此一来,也就造就了当下的年轻人心浮气躁的普遍特性。
“陶冶情操”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词,但到底何为“情操”,又该如何“陶冶”,可能很多人心里并没有概念。戏曲的表现形式相对拖拉,而且唱词艰涩不易理解,这和如今的快餐文化是完全相悖的。但正因如此,如果能让年轻人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性情。让当下浮躁的年轻学生,更沉稳、更专注。
二、戏曲进校园不应满足于“进”,更应注重让学生入心入脑
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是较早开展戏曲进校园的省级卫视。最早是戏曲公开课的线下活动,后来通过线下活动累积的经验,《走进大戏台》栏目策划推出了线上播出的戏曲公开课,将戏曲带进校园,为学生们接触戏曲、了解戏曲、喜爱戏曲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
其一,要从文化传承高度看待戏曲进校园。在多重价值、多元文化交叉并存的今天,戏曲这项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光环慢慢黯淡,川剧、京剧、黄梅戏、豫剧、越剧和粤剧等剧种有的甚至将无人传唱,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将无从展示。对此,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传承高度看待戏曲进校园,以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一方式开展好、宣传好。戏曲进校园不是简单搞几场活动,也不是学校常规性地设置某个科目,而是文化所系、时代所需。
其二,要以更大力度打造优秀戏曲课目。戏曲进校园之后,如何能够“好戏连台”,值得学校思考。笔者认为,戏曲对于学校的意义,不仅是“有”与“无”之别,更应是“优”与“劣”之别。学校方面,应该高度重视戏曲教育,为之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为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将戏曲打造成优秀课目,让戏曲产生更多品牌效应。学生学习、表演戏曲要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引,当好戏曲的传承人。
其三,要以更巧角度展示戏曲的艺术价值。戏曲进校园之后,不应“关起门来办学”,而应面向社会,紧跟时代潮流,在教学、演出中通过巧妙角度展示戏曲的艺术价值,让戏曲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戏曲在表演、推广中获得大量“粉丝”和后备力量。从这方面讲,戏曲既进得了校园,又要更好走出校园,学校应为此做好教育和保障,社会各界应为此搭台铺路。
(张华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