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情暖山窝窝——记忻州供电对口扶贫五台县南高洪口村工作队长郭庆生

  “二旦媳妇去年没了,撇下两个娃娃,日子不好过。娃娃们连个户口也没有,村里头想给娃办低保也弄不成。大娃眼瞅着就上初中,还是黑户呢,这娃娃念书也是个问题。村里头也没啥办法。”在与南高洪口村支部书记的座谈中,一名贫困户的特殊情况引起了郭庆生的重视。
  地处五台县东北部的南高洪口村,全村共671户1409人,其中贫困户148户270人。村民过着面朝黄土、靠天吃饭的日子。多少年来,贫穷的“根子”就深深地扎在这片黄土地上。
  2016年3月,郭庆生受组织委托担任忻州供电公司对口扶贫南高洪口村的扶贫队长。如何协助村委将驻村工作任务落地生根?如何开展脱贫致富工作?从此南高洪口村便与他的心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二旦家是郭庆生的第一个走访户。
  当郭庆生走进二旦家黑压压的房间时,两个孩子挤在炕沿边睁着疑惑的眼睛望着他。脸上脏兮兮的,身上穿着东拼西凑来的衣服,毛衣的袖口都开线了。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他决定,一定要帮他们解决这个难题。
  经了解,二旦将两个孩子的出生日期填写成同一个,当时只给一个孩子落了户。现在的解决办法是二旦父子去公安局做亲子鉴定,再由村委会出具证明才能给孩子落户。但2000元的鉴定费和路费难住了这个贫困户,户口问题一直搁置至今。
  孩子一定得上学!户口必须马上解决!郭庆生就这样拉着二旦父子到了忻州,自己出资出力找人想办法,终于解决了孩子的落户和上学问题,对该村的扶贫工作也从此开始了。
  村民想集资打通道路,但由于资金缺口无法开工。一边是焦急的村民,一边是犯愁的村干部。郭庆生果断地说:“这个缺口我来补上!”随后就跟大伙投入了紧张的劳动中。当道路打通时,带头组织打路的老张握着郭庆生的手,眼中噙着泪花:“郭队,要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该如何给人们交代!”
  驻村工作两年,郭庆生逐家逐户走访慰问,对困难户倾尽全力帮扶,取得了村民们的信赖,大家见了他都会亲切地问一声:“郭队,吃了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需要依托产业发展,更需要因地制宜。如何高效快速脱贫,一直是郭庆生的一块“心病”。
  “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来要多在“绿色”产业上动脑筋。”经过多次走访调查,郭庆生发现南高洪口村山地多、耕地少,经过几轮的退耕还林,山上的土地大都不种庄稼,如果种植成集中连片的经济林木,既可以依托五台山的优势供游客进行采摘,也可以大规模生产加工果实,还可以发展农家乐,一旦成了规模前景很是可观。
  但由于没有路,所有采收全靠肩扛人背,乡亲们积极性不高。如果修条可供农用车上下的道路,乡亲们种植热情一定会大大提高。说干就干,郭庆生积极协调,通过公司从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和发动员工捐资,计划为村里修通环山田间路,同时为山上林果地修建供水设备,力争把南高洪口村的荒山秃岭打造成“花果山”,带动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2016年,郭庆生荣获五台县“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称号。2017年8月,郭庆生兼任南高洪口村第一书记。
  善沟通、乐助人,真心实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懂政策、勤思考,多措并举助力乡亲脱贫致富——这就是郭庆生,一位电力扶贫工作队队长在南高洪口村村民眼中的形象。

本报记者 张剑雯 通讯员 高岸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1-23期

  • 第2018-01-22期

  • 第2018-01-21期

  • 第2018-01-20期

  • 第2018-01-19期

  • 第2018-01-18期

  • 第2018-01-17期

  • 第2018-01-16期

  • 第2018-01-15期

  • 第2018-0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