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窗花、贴对联、扭秧歌,杀猪、宰羊、磨豆腐……今年春节,平顺县南庄村两百余户人家过得格外喜庆热闹。
“俺村五喜临门,老百姓能不高兴?”正月初五,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平顺县南河沟的南庄村。村里的“当家人”关绍勤一见记者,就掰着指头道出了村里的一箩筐喜事:一喜建成了存栏1600头的生猪养殖场,全村每年新增收入25万元;二喜1.5公里通村路顺利建成,极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三喜购买了花椒烘干机,即使下雨天也不愁花椒干不了;四喜农田综合开发工程初战告捷,今年全部完工后村里新增45亩良田;五喜新建皂角基地20亩,亩收入可以达到6000元。
“其实还有更大一喜,老乡们的思想观念变了,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劲头足了。过去不少人觉得越贫越光荣,争当贫困户,想着等靠要;如今大家伙儿觉得脱贫致富才光荣,思谋着发展生产,依靠双手改变贫困面貌。脑袋的变化比口袋的变化更可喜!”关绍勤边说边带我们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往村子东边走去。
“现在咱们去关苏堂家,他前年把腿摔折了,但他不等不靠不要,拄着拐杖种植花椒、制作红薯粉条,靠勤劳脱贫致富,是我们全村人的榜样!”
说话间,已经到了门口,推开虚掩的大门,灰砖砌成的窑洞很是别致。关苏堂老人今年66岁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见到我们忙说:“快进来烤烤火,外面冷!”问明来意后,他打开了话匣子:“俺家种的2亩花椒树,去年产花椒400斤,光卖花椒就能赚将近两万元,我还自己做红薯粉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嘛!”老人一本正经的样子让在场的人都乐了。
从关苏堂家里出来,我们来到了84岁的低保户关福其家,关绍勤介绍说,他是个孤寡老人,年龄大了,日子过得比较艰难。见到关福其老人,关邵勤关心道:“这个年过得咋样?”老人说:“如今吃不愁、喝不愁,我年前割了十几斤肉,天天有肉吃,这在往年想都不敢想,托的都是共产党的福!”记者接上话茬:“兜底脱贫了,你老一家也能舒舒心心过日子了!”关福其说:“那是,不过咱也不能坐吃坐喝,趁着现在胳膊腿都利索,开了春再种几棵花椒树,脱贫靠政策,致富得靠咱自己!”
告别了关福其老人,拐弯上了一道坡,来到了关军家,院子挺大,新砖房一字排开,家里窗明几净,一看就知日子过得比较殷实。关绍勤告诉记者:“关军挺有志气,常年在厦门打工,如今开上了汽车,买上了新房,生活提前奔小康啦!”记者问关军:“在厦门打工一年有多少收入啊?”关军说:“我去的时间长,现在收入高一些,一年下来有个六七万吧。”记者说:“出门在外的,也挺辛苦。”关军笑笑:“咱农村人,不怕出力流汗,就怕没营生干。年纪轻轻,就坐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那才丢人。”
采访结束后,村子响起了节奏鲜明的歌声,寻着声音,我们来到了新建的文化活动广场,村里人在这里跳起了广场舞,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欢度佳节。
新时代带来新希望,正如歌词里唱的:“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舞蹈越跳越欢,日子越过越好,眼前这歌舞,唱出了百姓脱贫致富的心声,舞出了百姓脱贫致富的激情!老百姓们美好的生活,也将越走越远……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申平广 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