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没回家吗?”
“没回,把父母、孩子接过来过个年,生意照样做,还能好好和家人吃几顿饭。”
正月初二,在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晋菏日用百货店的老板小谢亲切地和记者打着招呼。
“我是山东菏泽人,19岁来到山西。先开始就是打零工,慢慢摸清门道后,跟家里亲戚借了几万块钱就开了个小门面。前年才盘下这个临街的门面,地方大一些,货也比以前更全了。”6年前,小谢跟着几个同乡一起外出打工,换了几份工作后,在一家日用百货店待了下来。白天跟着老板进货卖货,晚上就在后面的隔断间住,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从哪里进货便宜、什么东西销量好、哪样商品利润高他几乎都摸清了,就寻思着自己当老板。经过简单的筹备,在相邻的镇子自立门户了。
小谢的店铺不在镇上的中心位置,严格说还算是有点偏。可他开店多年,很多人宁愿多走几步也要到这里买东西。主要原因就是顾客需要什么商品,几乎都能买到。除了毛巾、手套、水杯、扫帚等常见的日用品之外,灭蝇香、塑料保暖布、笼屉这些大超市都少见的物件也都有。店铺虽然不大,但商品种类至少也有三四百种。以往几次记者来买东西时,都会遇到好几位顾客坐着聊天。“我这做的是小买卖,不能眼高手低,一门心思想赚大钱,这里卖的东西价格都不贵,每件也挣不了多少钱,这些年都是做的熟人生意,平时他们家里需要什么,告诉我一声,下次进货就一起带回来了。大家就是图个方便安心。”小谢这样说。
电商的发展,城乡的小百货店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小谢深有体会,所以平时就会做好拾遗补缺工作。除了搞好大众化消费的日常用品货源储备,还要经营大商店不卖的货品。货全了,顾客的选择余地大了,才能放心购买持续购买。此外,还要用真心对待每一位顾客,不能欺客骗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顾客退换货要求。即便不买东西,路过进来聊聊天,小谢也十分欢迎。时间长了,他的小店还成了村民的小小活动中心。
6年来,从一无所有到有了60平米临街店面,从月收入1300元到月收入超过6000元,小谢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以诚为本的生意经,让从异乡只身来晋的他在榆次站稳了脚,扎住了根,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