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做增绿文章 拓展绿色空间
本报长治3月18日讯(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邓焕彦)随着春季的到来,沁源县以“十万亩连翘沙棘特色经济林基地、百万株乡土树木种植、千华里通道绿带花带”为重点,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大力度增绿,拉开了整体推进造林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帷幕,以实施利用绿色资源倾力打造“森林康养第一县”的行动计划,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沁源县拥有220万亩森林、113万亩天然牧坡,森林覆盖率56.7%,位居我省第一,是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县;拥有沁河、汾河两大水系,年均径流量2.6亿立方米,是我省相对富水区;拥有百余科600多个品种野生资源,564种道地中药材,享有“北药之首”的美誉。
该县做出了《关于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决定》,主要任务就是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的38项指标,启动大规模绿化、大范围绿化、大面积绿化行动,以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的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将实施通道两侧荒山,县城、村庄和企业四周荒山绿化,做到“无山不绿”;实施沁河流域和龙凤河流域河道滩涂生态绿化,做到“有水皆清”;实施村庄、企业绿化美化,做到“村企有景”;实施原生态草地、湿地水草、园林花草、野生花草的治理开发,做到“绿草如茵”;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做到“人人植绿”;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文化宣传,做到“人人护绿”,努力将沁源打造成为“森林康养第一县”。
眼下,沁源县已开始实施十万亩连翘、沙棘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百万株乡土树木种植建设等,建立并落实“三大机制”:种树机制,为保障造林绿化顺利展开,以各乡村为主体,采取乡自为主,村自为战,企业包村,县直包村的办法,灵活应用多元投入机制,加大绿化力度,每名干部职工人均义务植树不少于10株;管护机制,要求各乡镇对所有的造林地、行道树和四旁树进行确权明责,将管护责任、树木产权和经济收益落实到集体、合作社和农户,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加大护林力度;补助机制,要求乡镇按时完成规划任务,分地段上报乡村道路、河道和村庄绿化的树种和数量,由该县林业局核实后按市场价格测算申报苗木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