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山西护工,正在开启自己的别样人生

  • 培训期间,护工们正在操作练习。

  •   

    编者按


      想当初,人们普遍信奉“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要让祖祖辈辈生活在一片土地的村民走出家门,从事家政服务并非易事。他们怕失了家人面子,怕村里人说三道四,更是怕上当受骗、怕误入传销组织、怕家庭解体、怕劳资不保……顾虑太多太多。可是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勇于坦然面对自己,即使害怕也能勇于行动。他们打破传统信念约束,凭借着这股勇气,参加了山西省“精准扶贫”护工培训就业计划。
      从一开始大部分人怀着免费学点手艺,混个结业证,看看情况再说的心态,到后来在实践工作中凭借自己的勤劳和真心,得到了医院的信任,患者及其家属的感激,并且自己也依靠一技之能改善了家庭状况。正如习主席所说,“这是互利共赢的好事”。
      泽州县成会吓所在的村子地处偏僻,土地贫瘠,村里只有几户人家。成会吓一家四口,儿子女儿均在外读书,夫妻俩没有文化,丈夫没手艺,几无收入,孩子的学费成了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
      “去年,听说参加‘山西护工’培训后即可就业挣钱,我便早早到晋城民生学校报了名,学得特别认真,还被选为班长,当年11月培训结业后,经学校推荐去了北京爱德养老院工作。12月底,领到第一笔3000元工资。”成会吓说,“此后,我就再也没有为孩子们的学费发愁了。”
      成会吓只是“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的受益者之一。2016年,我省实施“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启动之后,已有以万为单位的贫困者在山西、北京、天津等地就业,开启了自己的别样人生。
      “现在的收入,让我收获着自信的人生”
      李丽文是宁武县农民,“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种地维持生活。风调雨顺则一年生活还算安稳,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小山村,有的就是黄土地一样的坚韧。在国家没有开始实施精准扶贫以前,他们全家人从来没有做过一次体检。
      2016年,挺拔高大的丈夫突然患病,同年学习成绩优秀的儿子被一所医学类高等院校录取。好像电视剧情一样的事情,突然就摆在了李丽文眼前,千斤重担落在一个女人身上。丈夫医疗费、孩子的学杂费,单单靠几亩土地是远远不够的呀,然而,外出打工就是到饭店洗碗、工地小工、家政保洁,收入都不高,劳动强度却不低。没有办法,她也只能随时准备好外出打工,可叹自己这么多年没有啥技术啊!
      此时,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在老百姓心里,这次的扶贫和以前不一样了!单单在李丽文周边,就开设电焊工培训、养殖种植培训、医疗(养老)护理员培训、母婴护理员(月嫂)培训,在了解了各个培训相关情况后,李丽文最终选择了“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参加护理员培训。“丈夫住院的时候本就见过护理员工作,也在照顾丈夫的时候明白了不专业的照顾有时会导致患者承受二次伤害。”本着这个理念,李丽文这个在村里面最多写一个名字时候才会用下笔的农村妇女,走进了离开多年的课堂。
      “虽如此,出发的时候心里还是非常忐忑,在到达学校后便更加明显了。”李丽文说,“到校的第一个晚上,学校就请来了山医大二院的护理部主任,给所有学员讲解护理员及其工作属性,就是这么一堂亲切、易懂的课程,和我一样的学员都把心放了下来。”
      在培训期间,就有很多用人单位来培训学校招聘,培训合格之后,李丽文简单地回家安顿之后,迅速进入了工作岗位。淳朴善良的李丽文大姐,无论是在医院哪个科室都是多干多练。有一次,在新生儿重症照顾一个临近生命结束的福利院的小孩子,她主动申请照顾,擦洗,希望孩子在短暂而坎坷的人间旅行中走好最后一程。现在的李丽文,已然成了护理的行家里手,当然经济收入上也得到了提高,家庭生活得到一定改善。
      “现在的收入,虽然不足以改变我和我们全家的命运,但却改善着我们的生活,让自己收获着自信的人生。”李丽文说,“我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
      有此感觉的并非李丽文一个人。大同县蔡庄村人的陈玉香,与丈夫离异后还没来得及缓释自己伤痛的心情,就不得不打起精神,独自一人为儿子的学费操心。身无一技之长的她,去年11月参加了在大同市开展的护理员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护理员、月嫂从业资格,此后,便开始了正式的从事患者陪护工作。在陪护工作中,她将心比心、耐心安慰,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得到了大同五医院大夫、护士、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肯定,同时也让儿子为她自豪。
      “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废人了”
      “我对生活一度失去了信心,如果不是因为孩子,真想一走了之,早点解脱。”左权县的姚建云,前几年由于开大车出事,导致轻度残疾。随后妻子离家出走多年未归,留下一个12岁的女孩相依为命。由于走路有点跛,做生意没有资金,原来只会开车,没有其他技能,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全靠政府低保及贫困救助,孩子的衣服都是政府给捐的,穿的长短不齐,自己生活得没有尊严,生活质量也不高。
      2017年,在左权县有关部门推荐安排下,他参加了“山西护工”培训。“培训中,我看到了医院里面比我更困难的病人都在积极努力地活着,使我增强了生活的自信心。”他说,“培训期间,学校给我提供单间住宿,这样,我就可以把女儿带在身边,女儿的食宿也全免费。为了保证上下学时间,学校还给我配备了专用的电动车用于行走及学习,我非常感动。”
      培训结束后,他去了他们县新建的一所养老院的日间照料中心,用培训所学到的知识,依靠自己的努力,为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政府还帮助他解决了女儿的就近上学问题。
      “现在,虽然收入不高,但是每天都能看到女儿,我感到非常开心,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废人。”姚建云说,“去年年底,离家多年的妻子也回来看了看女儿和我,虽然没有留下来,但是看见我的生活正常了,她也很高兴。”
      最后,他告诉记者,最近他还戒酒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优秀的护工,把生活过得更好。
      其实,在护理中重拾生活勇气的不只姚建云一个,昔阳县的李世红,年少不懂事,十年前失手把人打成重伤,被判了8年,出狱后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去年,参加护工培训后,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从护理自己的母亲开始,在不断摸索实践中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并准备出去工作,多挣点钱,给家里贴补生活,同时为母亲的养老和自己的生活做打算。
      “我们夫妻同心,未来的一切一定会更好”
      参加“山西护工”就业培训的,不仅有单个的妇女、男人,还有夫妻结伴参训。
      泽州县的何更生和郭粉琴夫妇,有一儿一女,一家四口虽不富裕,但夫妻勤劳操持,生活本不艰难。没想到,几年前,儿子得了尿毒症,他们四处求医,终于为儿子换了肾,但也因此花费了五六十万元(肾源还是妻子郭粉琴提供的)。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而言,这根本就无法承受,最后,致使他们债台高筑,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为了还债,夫妻俩起早贪黑打零工维持生活,因无技术,收入很低,依然入不敷出,生活很是困难。
      去年10月,夫妻二人觉得反正没有更坏的可能了,就怀着试一试的想法一起去参加“山西护工”培训。期间,他们努力学习、虚心请教、积极向上,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培训老师的一致认可,何更生后经所在学校——晋城民生学校推荐,外出至北京千禾养老院做护工,每月收入近4000元。妻子郭粉琴因身体原因推荐在当地一家医院做护工,每月收入超3000元,夫妻俩每月收入达7000元。
      “现在,我们非常高兴,已经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信心,”郭粉琴说,“政府的惠民工程和学校的规范培训给了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希望,我们一定会让自己在劳动中脱贫。”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4-23期

    • 第2018-04-22期

    • 第2018-04-21期

    • 第2018-04-20期

    • 第2018-04-19期

    • 第2018-04-18期

    • 第2018-04-17期

    • 第2018-04-16期

    • 第2018-04-15期

    • 第2018-04-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