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燕是左权县的贫困户,2017年,趁孩子放假的时候参加了护工培训,学到了护理的技能,之后找了家医院做陪护工作,每月能挣5200元钱。因为服务得好,病人出院时又跟上做了居家护理,每月4500元包吃住。“每月挣得钱,大部分我都给了老人,他们帮我照顾孩子,花不完的就存起来,给孩子备用。”
在我省,像程燕这样的“山西护工”还有很多,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原有的生活,走出贫困。
“山西护工”已经成了我省精准扶贫的一块“金字招牌”。那么,我省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近日,记者采访了省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负责人。
精准扶贫,瞄准护理服务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上“全面两孩”政策,使得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和产褥期健康辅助服务需求大幅增长。
瞄准这一市场,2016年,我省提出,“十三五”期间,完成10万名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其中,医疗护理员5万名、养老护理员3万名、育婴员(月嫂)2万名。立足省内需求,面向全国推送,实现稳定就业,带动10万个以上贫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20年,在全省各级医院、养老院及社区家庭工作的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和育婴员(月嫂)全部经过规范化培训,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以规范化的培训和使用管理,推动医疗服务、养老服务、母婴护理等健康服务业协调发展,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有效落实。
当年6月,随着首批护理员培训班开班,“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正式启动。
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开展了培训工作,全年培训护工2.58万人。包括:中级护理员0.74万人,主要是护理专业中专应届毕业生;初级护理员和母婴护理员1.83万人,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50%左右(8696人)。
发挥行业优势,实施专业培训
培训就业计划实施以来,我省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发挥行业优势,协调相关部门,在“护工”培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推动。省级引领,市、县实施,卫生计生、人社、扶贫三部门合力推动“护工”培训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省卫生计生委还注重发挥行业优势,实施专业化“护工”培训。成立了“山西护工”培训专家组,编写了培训大纲和教程,评价确定了定点培训机构和临床实践培训基地83个;采取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按照“六统一”即“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培训教程,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考评考核,统一培训证书,统一信息平台”要求进行护工培训考核监管。
在把好“入口”和“出口”的同时,注重过程管理,落实管理要求,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并注重培训后护工的转移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这位负责人如是介绍。
多渠道安置就业,让护工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永久脱贫
经过培训合格的“山西护工”,只有就业,才能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目前,“山西护工”就业率达到56.8%,为此,我省采取了多种措施。
“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得到了当时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大力支持。国家医政医管局引导京城各医院优先招聘使用吕梁山贫困地区护工,并于2016年7月28日,在北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帮扶山西吕梁贫困护工来京就业工作启动会”,首批102名来自吕梁贫困家庭的护工经过培训现全部在北京三级甲等医院实现就业。
省卫生计生委在全省三级医院中推动“无陪护”服务,满足患者住院期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需求,规范医院护工管理,取缔“黑护工”,为贫困护工就业拓展岗位扫清障碍。目前,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等15所三级医院已经引进专业陪护公司提供服务,吸纳护工就业800余人。
同时,委托省护理学会具体组织对社会服务机构进行资质审核和现场评审,确保参与的机构合法合规。目前,已经确定了79家护工培训使用管理企业参与“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这些企业大多为面向全国推送的护工管理平台,已经将服务延伸至我省市场。大型护工使用管理企业包吃住、上保险,月薪3500元左右,贫困人口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永久脱贫,获得长期保障。
现在,“山西护工”不仅服务于省内各大医疗机构及其他所需场所,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在北京、天津等地实现了就业,正在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