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县,一个典型的近郊农业县,也是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县。近年来,该县运用新思想新理念,紧抓大同市城市建设东移和转型发展的机遇,发挥近郊优势,创新思路、因势而谋,打响黄花、生态、火山“三张牌”,贫困县做成了一篇篇“富文章”。
“黄花牌”成了大气候
黄花能成气候,功归大同县用6年的时间,种植面积增加12万亩,产值增加2.6亿元,带动3.3万人脱贫。
黄花产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动力何来?
政策倾斜是保障。新栽一亩黄花补贴500元,开设黄花种植保险,黄花种到哪机井打到哪,输入外地采摘工人,13家黄花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直接收购鲜黄花,使黄花种植、采摘、晾晒、销售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干部帮扶为引领。县乡机关干部进农家门、上农家炕,为农民算种植账,讲解上级政策,消除农民疑虑。
党员带头做示范。群众不敢干的事,党员干部先干先试,涌现出张顺宝、白继跃等典型,他们既是种植大户又是党支部书记。
申报认证创品牌。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通过了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验收,获得“2017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品牌效应显现,价格一路看好。
黄花作为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政策兜底外的贫困户至少人均一亩黄花的目标。据测算,进入盛产期的黄花,亩均收入达万元以上。
“生态牌”乐了贫困户
且看一张张喜人的“成绩单”:大同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个“国际健康养生地”等殊荣,并于2017、2018连续两届入选“百佳深呼吸小城”,成为首批“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
大同县坚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生态林与经济林、单一树种与乔灌草混交、自然美化和打造景观“四个并重”的生态绿化总方针,采取高品味规划、高标准建设、多渠道投入的措施,着力建设县城绿色屏障、生态园林集镇、花果飘香村庄、绿色道路长廊、生态旅游景区。近年来共投入2.6亿元,造林20万亩。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47%,已形成五个大的生态区,其中有30万亩火山群、20万亩采凉山、10万亩落鹰山连片工程各1处,万亩以上的绿化工程十多处,绿色生态环境不断拓展,成为塞上“天然氧吧”“城市绿肺”,和京津地区的绿色屏障。
大同县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兼顾做好“有为生态”大文章,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聚乐乡种植哈密杏林达3万多亩,如今当地既搞杏花观赏游,又搞杏园采摘游,成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目前,全县成立扶贫造林合作社69个,吸收贫困人口1500人,通过参加造林绿化劳动获得收益。
“火山牌”火了旅游业
大同县积极利用地质遗迹的外在美和内在科学含义,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2012年12月,大同火山群被国土资源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同时被山西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
该县先后在火山群景区举办了国际自行车赛、全国热气球赛、国际重型摩托车骑行巡游、火山帐篷音乐节、中外摄影名家聚焦火山群等活动10多次,并且多次参加旅游推介会、博览会、学术研讨会等,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
大力投入资金建设景区,发展旅游大产业。进行了火山群30万亩的绿化,形成绿海松涛;建设了50公里的旅游路,形成“火山天路”;建成了火山地质广场、火山观景台、火山地质公园临时博物馆,增加了景区内涵。
如今,大同火山群已成为全市发展项目,去年对109国道到火山景区县城段主干道进行维修改造,并对道路两边85栋楼房进行立面整治,美化绿化了沿途环境。今年市区直达火山景区的道路开建,通车后将进一步拉动沿线产业观光、民俗文化、名胜古迹等旅游项目。随着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推进,大同县以火山游为引领正走向全域旅游,大同火山群生机焕发。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孙明月 通讯员 丁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