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干、勤快、吃苦……”这是村里人对李明文的评价。
黝黑的皮肤、瘦小的身材、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皱纹……眼前的李明文透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朴实。
隰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李明文是该县午城镇水堤村一户贫困户。2003年,县里扶贫部门给村里的贫困户每家一头牛,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在李明文的眼中,这头牛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每天悉心饲养照料,眼看着从小牛犊长到壮牛,繁殖产下小牛,李明文的心里乐开了花。
由于养牛见效慢,村里不少养牛户没能坚持下来,惟独他一直把养牛当成事业来做,他家里的牛最多的时候达到11头。
就是靠养牛,为李明文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改变了他的家庭状况和生活。
“多亏了有这些牛,可是帮了家里的大忙了!”李明文说,“两年前,老伴因为乳腺癌做手术,花了十多万元,要不是养这些牛攒了些钱,那可真不知道该咋办了。”
养牛、种田、打工……李明文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生活渐渐好了起来,村里人都对这个“外来户”刮目相看。
“李明文家是后来迁到我们村的,但是这个人能干,会木工、瓦工等手艺,还特别能吃苦,后来就在村里落了户。”村民刘海龙说。
今年,李明文已74岁,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相继成家,二儿子和女儿都搬出去住。大儿子患有严重抑郁症,以至于不能下地干活,偶尔在家里打打杂,儿媳妇也离婚,孙女去年考上了大学,照顾大儿子和供养孙女上大学的重担压在了老人身上。
在李明文的辛苦劳动下,家庭情况刚有好转,却又遭遇如此窘境,70多岁的李明文不得不挑起生活重担。庄稼人不怕吃苦,就怕不干,即使生活再苦,李明文心里想“没有过不去的坎”。
多年来,他还在河边垒石造田10余亩,栽植芦苇。
“芦苇以前是打席子用的,现在没人打席子了,可是叶子可以用来包粽子。”李明文说,“今年雨水多,芦苇长得很好,端午节前卖了不少。”
端午节前,不少城里人慕名到李明文家购买新鲜的芦苇叶。要是村里人包粽子,就直接去地里掰叶子,不用打招呼,李明文不和乡亲们收钱。李明文是个闲不住的人,经常给村里人干木工、瓦工活,也从来不收钱。
“李明文确实不容易,现在一大家子都靠他一个人撑着。”水堤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杨智星说,“根据李明文家的情况,村里给他家办了低保,申请了退耕还林的款项,并帮助他家入股大象集团,每年还能分红,还申请了医疗救助、慢病补贴等。”
2017年年底,李明文已成功实现了脱贫。
“我一个外乡人能在这里扎根,全靠大家的帮衬。”李明文说,“现在的扶贫政策特别好,干部们想着法子让村民们赚钱,政府帮助咱脱贫致富是好事,但是咱不能躺着只靠政府帮,关键是咱要自己干,只有自己踏实干,就能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靳淑琴 实习生 张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