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阳高县管家堡村贫困户师占可谓“日进斗金”:每天生产、出售4000余个粽子,日赚现金2000元。
“日进斗金的不光是端午节期间,平常时候,每天日产日销粽子600余个,月收入9000余元。”师占说靠粽子让他“日日见财”,也让他摘掉贫困帽踏上小康路。
在管家堡村,靠粽子走上小康路的不只师占一家,全村110多户贫困户都受益了。粽子产业富了贫困户,也成就了这个专业村。管家堡村包粽子的历史从清代开始,祖辈就以卖粽子为生,代代相传。
决战贫困以来,如何让管家堡村180户贫困户脱贫奔小康,镇村干部不约而同瞄上了这一好产业。
为促动贫困户,干部们不仅从思想上引导,更从资金上激励。镇里出台政策,凡依托此产业增收3000多元以上的贫困户,人均奖励300元。
同时,村里吸收全部贫困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先后引进了粽子包装设备,延长产品保鲜期;兴建“前店后厂”的生产销售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注册商标,在公路显著位置安装广告牌,扩大宣传。
一系列的举措,让管家堡村做粽子的户数发展到了200多户,其中贫困户就占到了五成多。粽子销售半径达100公里,且供不应求,全村卖粽年收入高达1600多万元。
村支部书记师宏祥介绍说,端午期间,本村包粽子的人手远远不够,邻村来打工包粽子的竟达四五十人,而本村的包粽高手又走进了大城市赚大钱。贫困户熊莲靠一“粽”之长,成了远赴大同包粽的技术专家,二十来天的务工收入近万元。
管家堡村粽子产业的发展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引来春色满园,不仅推动了端午民俗文化的发展,还拉动了黑小米、黍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其中新增黑谷子种植面积200亩,每亩比原种植普通谷子多收入400元。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尉建飞 庞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