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坛

浅谈山西晚报栏目《封面人物》及典型人物采编报道

  2018年初,《山西晚报》酝酿多时,推出了一个固定的、重磅栏目-《封面人物》。时至6月,这个栏目已经见报了五期,从传播的情况和受众的反映看,该栏目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在当下的大背景下,该栏目为什么能逆势而出?下面笔者就从选材、采写、编排到传播等方面,逐一阐述。
  1.人物定位精准选择多样
  正如《山西晚报》的刊首语中写到的,“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谁是那个最抢眼的新闻人物?谁让我们怦然心动?谁让我们肃然起敬?谁让我们终身难忘?”《封面人物》的定位从一开始就非常明晰。截止到5月底,《封面人物》刊发了五期,涉及到了“累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乡村好干部李飞”“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北大学子宋玺”“在社区绽放的‘警花’杨蓉”“小荷正露尖尖角的杨畅”“建议写进快递条例的快递小哥李朋璇”。可以说,每个采访对象都是当月在山西本地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人物。这样的人,从一开始就自带“光环”,必定会吸引受众的目光。
  2.采写扑下身子追求真实
  《封面人物》在筹备之初,就是要举全报社之力打造的精品。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采访每次都是由报社采访部门负责人带领精兵强将,深入一线,进行全面的、深入的采访。为了能够更贴近受访者,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都与受访者在一起,并融入他们的生活。
  与以往人物报道不同,采写要极力避免塑造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而是要通过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刻画细节,努力还原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有长处也有软肋的人。因为采访扎实、全面,所以每个采访对象呈现在受众面前都是非常真实、动人、立体的,受众反响也更加正面积极。
  3.编排精细显大气度
  在版面的安排上,《封面人物》突破了以往人物报道只写一个版面的规则,而是安排较大规模的版面,力求一次性把人物呈现完整。五期报道中,除了第一期李飞(已故)是三个整版文字外,其他四位全部都以三个文字版加一个图片版来呈现,这样大气的安排满足了受众对阅读延续性和全面性的要求。
  版面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原本《山西晚报》的版式是固定的,为了凸显栏目的特殊性,在编辑过程中,特别在遵守版式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调整,版面更加清新突出,利于阅读。
  此外,版面设计上最大的不同是对头版的设计。针对受访者专门设计成了杂志封面式的版面,不再追加其他导读。一张受访者的大照片,加上少许设计元素和标题,不仅让封面显得大气,也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更加引人入胜,为整个报道增色不少。
  4.全媒体介入分层级传播
  随着《山西晚报》的全媒体转型,以前靠一张报纸做新闻的时代画上了句号,报纸为守、网络主攻的篇章已开启。在《封面人物》的报道中,纸媒和网媒等其他传播平台进行了有效地结合和补充,真正实现了全媒体分层级传播。
  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报纸刊发为首要环节,因为它针对的是广大付费用户。在这之前,报道见报之前,两网一端提前进行预告,为报道预热。报道见报当日,两网一端会在早些时候推送报纸的精彩版面。等到中午时,付费用户已享受了优先阅读的特权,报道在两网一端进行推送,加大了报道的影响和传播力度,同时也能避免其他网络媒体“剧透”,保证了报道的版权。
  5.紧跟人物热点进行追踪
  一篇稿件的成功、一个事件的报道、一个人物的刻画,绝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追踪,做到把新闻做透做细。用行话来说,就是把一个线索吃干榨净。在《封面人物》的报道中,这种孜孜不倦地探求精神就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们从来不把报道局限在单一事件和人身上,结合当下热点,还会对采访过的新闻人物进行持续追踪。这不仅让我们的报道线索增加,也让新闻人物的影响力得以持续,不管是对媒体还是对新闻人物都是一个最佳的结果。
  《封面人物》目前报道了五期,已在业界和社会上形成了不小的反响,该栏目给传统媒体进行典型人物报道带来的几点启示:
  新闻和宣传在一起,可以很和谐。在我国,新闻和宣传总是关系紧密,但在当今的社会,受众不再轻易接受官方话语色彩浓烈的宣传稿件。往往媒体在报道典型人物时,容易用力过猛,把人物塑造成一个完人,可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反而,《封面人物》从新闻事实出发,从高大全的塑造变成了从微小处见人性。这样的人物不仅让人可亲也变得可近,这样的报道也达到了新闻和宣传和谐共存的效果,能够更好地传播正能量。
  既要大胆创新,也要固守本源。不创新就等于慢性自杀,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纸媒创新报道不可避免。什么样的报道才能吸引受众,什么样的报道才能引导受众?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但是,不管如何创新,媒体始终要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要有自己的报道方向,要写经得起检验的报道。这是媒体的根本,不能动摇。
  脱离纸媒单兵作战,利用好新媒体。对于传统纸媒来说,新媒体是柄双刃剑,用的好可以延续自身的生命力,用的不好就等于自掘坟墓。《封面人物》以全媒体的形式进行传播,有效地为自身扩大了受众群,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为以后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在碎片化信息泛滥的年代,我们更需要能够静下心来细读的报道,《封面人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相信,纸媒在转型过程中,只要找准定位、坚守品质,就能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并能赢得更多的受众支持。

作者单位:山西晚报
杨松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6-25期

  • 第2018-06-24期

  • 第2018-06-23期

  • 第2018-06-22期

  • 第2018-06-21期

  • 第2018-06-20期

  • 第2018-06-16期

  • 第2018-06-15期

  • 第2018-06-14期

  • 第2018-06-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