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坛

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着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各方力量,统筹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主动完成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以历史性姿态引领人类新文明的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高屋建瓴,唯有把握其核心要义才能提纲挈领,准确把握其思想实质和精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把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原则”解决生态问题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原则”是解决我国生态问题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根本遵循和现实路径。
  人民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本质属性,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在于她能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期盼,代表人民的普遍利益,使“人民”成为党的执政理念的最高标准和国家制度设计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为这是“民意所在”。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习总书记这些意蕴深远的重要论述,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升华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指明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问题导向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根本遵循,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在理论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实践上坚持“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通过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经济过程,发现阶级对立和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从而找出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手段。可见,社会主义不是狭隘的社会制度的概念,而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对立的现实的社会运动,社会主义原则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根本遵循和手段。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问题只要成为“现实的迫切的问题”,就能找到答案,而答案就是“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对于生态问题来说,就是用生态文明扬弃工业文明。同时,马克思指出,“矛盾的感觉是毅力的源泉”。只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才能树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去解决问题。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解决生态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对解决这一矛盾的战略思考和安排。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价值取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追求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基于“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更高的竞合性和内在一致性,两者或对立,但生态文明要主动完成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以历史性姿态引领人类新文明的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总书记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的天才论述,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原则”中,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原则的价值取向之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扬弃工业文明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也指出,工业文明是“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自然科学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马克思首先肯定了工业文明的历史意义,即工业文明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途径和手段,肯定了自然科学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强调工业文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平等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用社会主义原则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就是习总书记强调的,“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更高的竞合性和内在一致性,所以,必须用“社会主义原则”解决生态问题,通过生态文明主动完成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逐步使自然界成为“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之所以把“千年大计”上升为“根本大计”,就是期望用“社会主义原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文明扬弃工业文明,以历史性姿态引领人类新文明的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提法必将推动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知发生历史性变化。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原则的集中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检验标准。马克思指出,“治理是为国家而存在,而不是国家为治理而存在”。这一充满辩证法的论述,主要说明了治理的政治原则和治理为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的职能。马克思进而论述到,“一个国家居民总是希望国家能建立一个能使他们成长、繁荣和生活的环境”,“国家某一地区的经常的贫困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国家治理的贫困状况,同样,某一地区的安居乐业也是治理方法恰当的实际证明”。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分别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都是现实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解决贫困和生态问题是检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一国治理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程度。对于如何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遵循的“六项原则”和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的“五个体系”。“六项原则”和“五个体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全面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和手段。“六项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五个体系”包括,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为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和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原则”,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五个体系”建设,全面实现生态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的“公共教育”是社会主义原则的重要职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抓手。国家的“公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个人利益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马克思指出,“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才能说服人。而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对于人来说,就是抓住了人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关切和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生态问题出发,把生态环境问题看作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定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一定能掌握群众,一定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对于国家如何教育自己的成员,马克思指出,国家教育自己的成员的办法是:“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使整体利益在每个人的意识中得到反映。”为此,国家要综合发挥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教育功能,教育和引导企业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事业中。特别是要教育企业,让企业主动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发展绿色生产方式;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养成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教育广大干部尽心履职,从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把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原则”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才能全面系统准确把握其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才能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才能理解“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执政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等。

吴东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6-25期

  • 第2018-06-24期

  • 第2018-06-23期

  • 第2018-06-22期

  • 第2018-06-21期

  • 第2018-06-20期

  • 第2018-06-16期

  • 第2018-06-15期

  • 第2018-06-14期

  • 第2018-06-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