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随着传媒手段多样化,传统纸媒副刊的功能性和文学性受到了质疑。围绕报纸副刊在全媒体生态下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以笔者从事报纸副刊近二十年的工作经历来看,不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来看,还是从在时代变迁中发挥的作用来看,副刊的文学性有着新闻元素难以取代的作用。只是,面对新的时代,报纸副刊也需要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来适应当下、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一、在传媒新常态下,更应注重副刊“质”的提升
当下,我们面临的传媒行业新常态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涌现和繁荣,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快速、即时传播渠道和工具颠覆了过往以电视、电台、报刊为媒介的大众传播,自媒体空前发达。新媒体的崛起挤压了纸媒的生存空间,读者和纸媒渐行渐远,大量读者流失到新媒体;纸媒的关注度不断降低,读者群年龄老化,阅读时间减少,广告客户萎缩,广告投放量呈现出断崖式崩塌,纸媒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报纸是否还需要副刊?或者说报纸副刊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呈现出怎样的新常态呢?
梳理我国的新闻史,副刊历来是纸质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版面,除了配合媒介弘扬社会正气、丰富文化生活外,主要通过文学性的思想渗透、艺术感染、情感融入,培育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深受读者喜爱,品牌副刊会拥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和撰稿人,同时栽培了一批文学艺术人才,被誉为报纸的灵魂、审视世态人心的眼睛。
和传统媒体中的电视、电台、杂志相比,报纸副刊作为覆盖面最广、文化含量最高、文学气息最浓的载体,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正确认识报纸副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使命和作用,前些年尘嚣日上的“消灭副刊”的口号偃旗息鼓、烟消云散,那些裁撤、缩减副刊的报纸重新恢复甚至增加了副刊版面。
重新重视副刊,增强副刊的阵地意识,放眼全国,不仅仅是像《现代快报》《北京晚报》这样的都市报、晚报,党委机关报、行业报等在面临新闻同质化的情况下,在无法和网络新闻比拼时效的情况下,也把深耕副刊作为凸显原创性、显著性、独特性的重要举措。
二、坚守文学性特质,为多元社会输出优质精神食粮
提升报纸副刊的质量,说到底就是坚守与提升报纸副刊的文学性。
传统意义上的副刊,就是以刊载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为主要内容的报纸文学园地,它从诞生之时起,就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新理念为使命,成为报纸版面的新锐阵地。特别是在“五四”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报纸副刊以犀利的语言、清新的文风、精辟的思想,唤醒了国人沉睡的灵魂,凝聚了社会的向心力,增强了民族的荣辱感,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思想启蒙、推动历史进步的文化利器。
这种潜移默化的感召力是文学固有的特质,这种感染力是文学在人类心灵深处散发的光彩,这种思想锋芒是文学引燃的人性火花,文学的精神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对于一份报纸来说,新闻决定它的地位,副刊决定它的个性和品位,副刊放弃了文学性,自然丧失了个性和品位,可见文学性是报纸副刊生命的根,它传承着民族基因,与报纸的新闻性共同肩负着传递时代声音、弘扬真善美的重任,是不能分割的整体,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把新闻比作冲锋陷阵的轻武器,那么副刊就是在后方驰援的重火力。因此,在新媒体以灵活、便捷、神速的传播手段与纸媒的竞争中,报纸的改革必须要扬长补短,立足本质上的创新、质量上的提升,决不能避实就虚。副刊一定要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着力在强化文学性、可读性、思辨性上进行新探索,满足不同阶层读者的需求,不是简单地去文学化来讨好读者。
以几家著名报纸的副刊为例: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于1956年9月20日创刊,已有60年的历史。60年来,几乎国内所有著名的作家与艺术家都在《朝花》上发表过文章。敢于坚持真理,坚持高品位,始终是《朝花》的精神圭臬。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创刊于1957年10月1日。在熙熙攘攘的广州,《花地》仍然高举着纯文学的大旗,坚持高品位、高格调和高质量,并把它视为一张报纸文化品位的标志。如今《花地》更关注现实,不断进行改版,力求发出自己的声音。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副刊创刊于1949年1月17日,同年3月24日,推出文学创作版《文艺周刊》,它是《天津日报》唯一一块60余年而未变刊名的纯文学园地,几十年来坚守自己的文学品位。
三、结语
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必须和新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来团结作者,组织稿源,并推广作品,以增加传播力、影响力。《江海晚报》在南通网醒目位置设置了文学论坛,建立了投稿基地,及时发布征稿信息和刊用信息;建立了江海晚报文学QQ群,通过QQ和作者、读者即时联系、沟通,征求意见,发布信息;通过江海晚报的官方微博发布时评版的讨论话题,及时选用读者的评论;通过官方微信和副刊编辑的微信,在朋友圈推广优秀的副刊作品,借鉴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将报纸副刊作品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并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借助新技术的发展,等于拓宽了报纸副刊的传播渠道。报纸副刊在顺应时代的变革中必须树立大文化意识、品位意识、审美意识,把握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为社会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
作者:山西经济日报 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