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 合

坚决抵制邪教 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指出:“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邪教观念作为一种腐朽文化在我国文化领域传播,其基本理论立场是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反科学。坚决抵制邪教的思维控制,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邪教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性。有效治理邪教,消除邪教的不良影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深刻认识邪教治理的现实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各种文化汇聚,我国形成了较为宽松的文化氛围。同时,我国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此背景下,邪教打着宗教的幌子不断发展壮大,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性。邪教通过控制人的思维,蛊惑教众进行极端行为,残害人民的身体,扰乱社会的稳定,危害国家的繁荣。邪教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进程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对邪教进行治理,必须常抓不懈。
  进行邪教治理,符合我国国情。近几年来,党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扬。但不可忽视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邪教破坏社会稳定的威胁始终存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组织利用各种途径传播其腐朽文化,组织教众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对邪教进行治理,抵御邪教侵害,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是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邪教治理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破解的难题。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邪教以其歪理邪说毒害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给人民的幸福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毫不手软地打击邪教犯罪,对邪教进行治理,杜绝邪教对人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德法并用、综合治理,既要充分发挥法律对邪教活动的惩治作用,又要通过道德的教化功能消除邪教思维的影响。邪教组织犯罪,一般是较为严重的刑事犯罪,刑法对其的处罚较为严厉,因而在监狱改造是较为常见的手段。但是监狱改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更关注对犯罪人员的行为管控,如何消除罪犯脑中既已存在的邪教思维,也是邪教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对犯罪人员进行行为管控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其的道德教育,用道德来教化罪犯,转变邪教思维,帮助罪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积极发挥社区矫正作用,将社区矫正纳入邪教治理体系。社区矫正主要从监督管理、教育帮扶两方面对犯罪人员发挥作用,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优秀治理措施。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邪教犯罪分子,通过社区矫正的方式进行管理,既实现了对其行为的管控,又能够对其进行思维矫正,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领域双管齐下,彻底清除邪教文化对犯罪人员的影响。同时,社区矫正能够产生辐射效果,有效预防邪教思维传播。社区矫正是一种开放性的行刑方式,将被矫正人员放在社会上进行社区矫正,使其处于大众视野之下。被矫正人员参与社区矫正的各种活动,在实现自身思维转变的同时,也会对周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反邪教的宣传作用。相当于被矫正人员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让人们认识到邪教的巨大危害,起到预防邪教犯罪的作用。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眼民生问题,创造良好生活条件。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出,物质决定意识,生活条件对人的观念起决定性作用,不幸的生活更容易使人出现精神危机,那些难以融入社会组织、生活不如意或者遭遇灾难、病痛等挫折的弱势群体,其精神世界相对空虚、匮乏,更渴望寻求精神寄托,对邪教的抵制力明显降低,比较容易成为邪教侵蚀的对象。治理邪教,不仅要打击已经发生的邪教犯罪,也要做好源头的预防工作。须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改变其弱势地位。解决好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从物质到精神都得到满足,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消除邪教滋生的社会土壤。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抑制邪教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的文化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引导作用,增强人民抵制邪教蛊惑的能力,消除邪教滋生的文化土壤。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百姓防范抵制邪教的意识和能力。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各种宣传活动,深入基层进行抵制邪教的宣传,将邪教的巨大危害广为传播,力争人人都能辨别邪教,预防邪教侵害。推进预防邪教知识深入中小学课堂,开设专门的邪教预防课程,营造“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校园氛围,促使广大师生认清邪教的危害,进一步增强辨别和抵制邪教的能力。
  邪教治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不懈与邪教势力进行斗争,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理想。

杨剑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7-25期

  • 第2018-07-24期

  • 第2018-07-23期

  • 第2018-07-22期

  • 第2018-07-21期

  • 第2018-07-20期

  • 第2018-07-19期

  • 第2018-07-18期

  • 第2018-07-17期

  • 第2018-07-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