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普通人做的“普通事”

  

—— 记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马跃琴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做的都是些普通的事。”这是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马跃琴对自己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的总结。
  7月26日,记者见到这位“普通”人时,她满脸笑容,她的讲述却在例证着其所做之事并不普通。

  万里援疆,留下带不走的技术
  当院领导征求她的意见,能否参加援疆工作时,考虑到其他同事家里孩子小、身体不好等原因,她欣然同意了。尽管她的婆婆卧病在床四五年,也离不开她的照顾。了解她的丈夫主动承担重任,支持她去新疆工作。
  2014年3月,接受组织派遣,告别了亲人,离开她熟悉的工作岗位,奔赴新疆阜康市人民医院开始了她的援疆工作。
  “当时,一下飞机,天空还在下雪,感觉特冷,一路上白茫茫一片,心里有点胆怯。”马跃琴说,“这还不是主要的。2个小时的时差及那儿的生活习惯让自己一时之间难以适应。”
  尽管如此,从开始援疆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在想,自己能为阜康留下什么,是匆匆而过的足迹还是脚踏实地的脚印?她希望最后留下的是:带不走的技术,带不走的服务理念,带不走的高尚医德。
  援疆期间,她坚持每天参加科室交接班、早查房、处理疑难复杂病人,参加疑难复杂手术和疑难危重病人抢救,手把手传授手术技巧,帮助医院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剖宫产+绝育术、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严重腹腔粘连松解修复术、电刀在产科手术中的应用、手术切口皮内美容缝合术、低位产钳助产术、新式会阴缝合术、臀牵引术等,使医院产科诊疗技术、危重孕产妇急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情洒阜康,将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援疆三年间,她始终坚持24小时手机不关机不离身,有危重病人随叫随到,将产后大出血、重度子痫等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014年3月12日,一位产妇出现难产,宫口开全一个多小时不能分娩,胎心已逐渐变慢,如果按以往经验立即进行剖宫产,手术和麻醉准备最少半小时,并且因宫口已开全,胎头下降较低,给腹部取孩子造成困难。”马跃琴告诉记者,“征得家属同意后,我果断为产妇实施了阴道产钳助产分娩,胎儿娩出的一瞬间,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2016年9月的一天,一位足月妊娠、自然临产的孕妇住进了产科病房,因臀位妊娠被值班医生要求行剖宫产手术,但孕妇本人非常希望能顺产,后经过认真全面地检查评估,她认为患者可以顺产,便带领值班医生、助产士一边严密观察产程,一边为她们讲解臀位助产的技术要领,守护产妇6个多小时,终于在凌晨6点钟在她的臀牵引术助产下顺利分娩。
  “我一天不给病人看病,浑身都不自在。病人的康复就是给我的最好礼物,能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是我最大的满足!”

  不忘初心,在忙碌的工作中继续着
  三年的援疆工作结束了,她又开始忙碌在阳泉三院妇产科的工作岗位上。
  面对三院妇产科负责人离岗、科室无学科带头人的实际困难,曾在援疆期间做过乳腺癌根治术的她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妇产科主任这一重担,与副主任、护士长等几位同事一道带领大家积极投入到医疗实践中。
  今年1月的一天,科里收住了一位怀孕33周突然阴道大量出血的孕妇,患者持续腹痛,阴道出血达500多毫升,B超显示胎盘后不均质包块,胎心监护显示胎儿呈缺血缺氧状态,她果断决策“胎盘早剥”,应尽快手术终止妊娠。因诊断及时,抢救迅速,母子脱离了危险。
  患者家属感激万分,手拿红包坚持要塞给她表示感谢,看着家属一身煤矿工人的装束,坑下作业的工装尚未来得及更换,她深情地握着家属那双沾着煤粉的手说,“你们干着又辛苦又危险的工作,挣钱很不容易,用这钱给病人买些营养品好好补补身子吧。”
  忙于工作的她在癌症治疗结束后早该去进行的复查却一直没时间去……

本报记者贠娟绸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8-05期

  • 第2018-08-04期

  • 第2018-08-03期

  • 第2018-08-02期

  • 第2018-08-01期

  • 第2018-07-31期

  • 第2018-07-30期

  • 第2018-07-29期

  • 第2018-07-28期

  • 第2018-07-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