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投资理财

红火了十几年的生意要凉要凉??

  •   

    一声惊雷 数百亿市值蒸发!

      一声惊雷!
      8月13日开盘,港股教育板块集体下挫,多股跳空低开,跌幅逾30%。截至午盘,睿见教育跌38.6%居首,枫叶教育、宇华教育、新高教集团、中教控股、民生教育等股票均跌逾10%。据统计,仅66只教育股,半日市值蒸发近250亿元。跌幅最大的睿见教育走的阴线可谓触目惊心。
      这般惨跌为哪般?是一则消息惹的祸。
      2018年8月10日,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截止日期为2018年9月10日。
      送审稿值得重点关注的变化有两点:
      1.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应当经主管部门批准,并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教学活动,不得以品牌输出方式获得收益。
      2.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加盟连锁、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义务教育公司首当其冲

      中金公司重申对义务教育继续盈利的谨慎态度,其认为这些学校在外延式扩张和持续获得收益方面遇到挑战。尤其是对非营利性义务教育学校的并购,将在过渡期后(各省不一,平均5年)受到限制。
      光大证券分析师则认为,市场对送审稿部分内容变化的差异解读,带来一定的恐慌情绪,但其认为,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可能对整体民办教育的负面影响有限。
      另外,实际控制人是外籍人士的也可能受到政策影响。目前港股上市公司的收购多数通过VIE架构形成协议控制,不符合送审稿中的“外籍人士不得实际控制民办学校”的监管。

    高等教育影响不大

      送审稿对教育公司的影响,除义务教育公司估值或将承压外,其余板块影响较小。对高等教育整体影响不大,因为高等教育可以选择为营利性学校,未来的并购发展不会受到影响。
      中金公司分析师认为,高等教育学校的收购逻辑并未被打破。当前,绝大部分学校还未选择成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学校,仍在旧法框架内。
      火了几十年的生意要凉?
      升学竞争之激烈,从大城市的公办学校录取率可见一斑。一些民办学校与知名公办学校合作,用上了公办学校的牌子招生,公办学校获得了授权费,而家长也有机会把孩子送进了“名校”。家长们在自己节衣缩食的同时,对这些学校慷慨解囊,让学校赚得盆满钵满。

    这“生意”有多赚钱?

      过去两年,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催化下,教育公司掀起了一股证券化浪潮,赴港上市公司队伍日渐壮大。部分教育类股票虽然规模小,但股价涨势惊人,不乏涨幅翻几倍的大牛股。
      例如宇华教育,从2017年3月1日的低点1.98港元算起,到今年7月27日的高点6.34港元,短短1年半不到的时间,其股价涨幅高达220%。这得益于亮眼的业绩。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民办教育类上市公司的业绩近年来大多有不错的表现。
      宇华教育2014财年(截止日期2014年8月31日)营收为6亿元,到2017财年变为8.5亿元,3年累计增长42%;中国新华教育2014~2017营收累计增长34%;而睿见教育同期增幅更是高达116%!如果送审稿最终落实,红火了十几年的生意恐怕很难再有了。
      涨得最猛的睿见教育,便成为了文章开头跌得最惨的一只。正如部分市场人士分析,这般大跌固然有恐慌情绪在里头,但政策一旦改变,影响到这些公司的并购行为,高增长难以为继,高估值也就成为水月镜花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8-14期

    • 第2018-08-13期

    • 第2018-08-12期

    • 第2018-08-11期

    • 第2018-08-10期

    • 第2018-08-09期

    • 第2018-08-08期

    • 第2018-08-07期

    • 第2018-08-06期

    • 第2018-08-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