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榆社县栩盛脱贫攻坚古建有限公司:将企业发展和百姓脱贫“绑”在一起

  榆社古建产业是老区人民在资源匮乏、出路有限的环境下,打拼出来的一项谋生技能,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提升为全县农村劳动力改善生活、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古建领域的产业带头人,他们不仅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带领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走出山村,走出榆社,用精湛的技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榆社县栩盛脱贫攻坚古建有限公司是颇有实力的古建公司之一,创立伊始,便将企业的发展和父老乡亲的脱贫梦想“绑”在了一起。公司运营不到半年时间,便让几百贫困户纯收入创新高,成为助力该县脱贫攻坚的一支生力军。

榆社小伙的“新出路”


  任锦富、韩彦龙、郭俊雍是榆社县古建行业年轻一代的翘楚,他们凭着敢闯、敢干、敢试的性格,在古建行业摸爬滚打20余年,相继承揽过内蒙古伊旗文化影视城、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等126处大型古建工程的彩绘、雕塑、壁画、土木工等工程,以精湛的技艺活跃在古建行业。
  2016年,榆社县将古建产业提升到了“精准扶贫”的战略高度,加大宣传、培训和资金扶持,鼓励行业带头人创办公司。
  在榆社县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2017年12月11日,榆社县栩盛脱贫攻坚古建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由最年轻的任锦富出任公司经理、法人代表,向榆社县扶贫开发公司借贷100万元扶贫周转金作为启动资金。公司成立以来,已承接了6处古建工程,总产值达2000余万元。

贫困户脱贫的“新路径”


  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目标,用工首先向就业困难的贫困户倾斜,通过对全县8个乡镇41个村贫困户的摸底,共签约就业协议328份,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了绝大多数。今年1-7月份,公司已安排用工3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人。大同潘家园古玩城工地高峰时用工达到179人,随后他们还将转战内蒙影视城、通辽市、中汾园等工地。截至7月底,公司已发放工资总额388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3.5万元,人均现金收入1.36万元。
  贫困户李艳奎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以前在家种地,一年下来所剩无几,现在跟上人家干,不到半年已经赚了两万多元,这日子真是有了奔头!”

培训学来“真本领”


  古建这门手艺向来都是口口相传、手手相带、师徒传帮,会做却不会说,大部分工人只能靠自己揣摩、练习。这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已不适应时代要求,难以打造产业大军。为了保证古建行业精准传承,提升工匠技艺水平,栩盛古建有限公司组织78名员工参加了县工商联、县古建商会举办的彩画班、木工班培训。通过系统学习,他们的技艺得到了大幅提升,初学者通过十几天培训可基本掌握绘画技能,熟练工也得到了理论的提升。培训合格后,统一颁发晋中市人社局职业技术证书,工资也有了大幅增加,其中中等技术工每天工资由200元增加到240元,泥塑工日工资可达到1000元以上,高级彩画工每天工资可达到1500元左右。
  去年参加培训的箕城镇王菊梅、小杜余沟村巩翠林、南河底村张奋英在内蒙伊旗影视城作彩画贴金工作,每天工资120元,经培训后工资已达到200元;云竹镇东庄村贫困户常雪梅,父母亲有残疾,生活艰难,培训就业4个月,工资收入已达2.7万元;岚峪乡郭郊村的贫困户赵霞,家里两个孩子上学,负担很重,参加培训后,从事彩画4个月,工资性收入达到1.8万元,家庭的日常开支、孩子的学费都有了着落。一些从事彩画、木工的贫困户,当年就能实现脱贫,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栩盛古建公司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有县里的大力支持,靠着良好的诚信、精湛的工艺、规范的管理,凭着一颗报效桑梓的赤诚之心,已经赢得了属于自己,也属于乡亲们的一片天地。

本报记者 郝光明 通讯员 郭晓红 陈素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8-20期

  • 第2018-08-19期

  • 第2018-08-18期

  • 第2018-08-17期

  • 第2018-08-16期

  • 第2018-08-15期

  • 第2018-08-14期

  • 第2018-08-13期

  • 第2018-08-12期

  • 第2018-08-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