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名人”薛记平的曲折致富路

  • 薛记平正在放牛。(资料图片)

  •   8月7日,像往常一样,薛记平吃过早饭,哼着小曲儿赶着牛群上山了。
      在很多人看来,天天早出晚归,与牛为伴,生活是多么的枯燥。可薛记平却说:“不枯燥,牛就是咱的摇钱树,看着牛一天天长大,一年比一年多,咱生活就越来越有滋味!”
      年近60岁的薛记平是灵丘县白崖台乡王巨村人,在白崖台乡是个响当当的“名人”,他的前半生沟沟坎坎,几经起伏。
      “好端端的一个壮劳力,突然间遭遇车祸,不幸中的万幸,捡回一条命。”这是薛记平第一次出名。
      王巨村是灵丘大南山里的一个偏僻小山村,村里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两亩,而且都是薄田,投入多收入少。因此,许多村民纷纷到外面打工挣钱,或因为孩子读书搬离村庄。
      薛记平四十出头时,全家也搬进了县城里居住。“当时大女儿读高中,大儿子读初中,为了便于照顾孩子,我在县城打起了工。”
      但天有不测风云,搬进城的第二年,不幸降临在他头上。在跟着货车往邻县送货的途中,货车避让车辆出现事故,坐在副驾驶座上的薛记平,被卡在驾驶室内,浑身是血,深度昏迷,“大家都认为活下来的希望不大了,消防人员用了两三个小时,才把他从驾驶室里弄了出来。”妻子回忆当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薛记平被送进了县医院。医生说,颈椎严重受伤,大腿粉碎性骨折。建议家属赶快转到省市级大医院救治。
      “一条出了名的身强力壮、勤劳吃苦的汉子突然间倒下了,我们全村人都不敢相信。那时他家人口多,孩子又在读书,薛记平治疗又需要钱,我们都担心这一家以后的生活咋过呀!”村民说。
      “我大女儿学习特别好,也特别懂事,面对家庭的现状,没有和我商量,选择了辍学外出打工。”说话高嗓门、总是一脸微笑的薛记平,每次谈到这件事时,总是沉脸皱眉。
      薛记平第二次出名是因为想发牛财,却遭意外。
      “光景再难过,也得想办法过下去,穷只是暂时的!”出院在家养病的薛记平安慰妻子。
      随着身体的日渐康复,薛记平的脑子里不断地在想,该干点什么?村子里山多坡多,咱别的干不了,搞养殖总行吧?薛记平和妻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妻子赞同。
      说干就干,2008年,夫妻两人向亲戚们借了5万元钱,和弟弟薛占平合作,从外地买回了5头大奶牛,开始搞起了养殖。2009年又买回了一批小牛,总牛数达20头。2010年发展到了30头左右。
      可养牛规模的壮大,并没有给家里带来高额的利润,因成本高、牛肉价格低,全家正在为牛饲料发愁之际,又偏偏遇到了牛传染病,没到两个月的时间,大小牛共计死了二十五六头,只剩下三四头小牛。这一记重创,薛记平损失惨重,所有的投入一下子全赔光了!弟弟薛占平也撤股,到外地打工去了。
      “薛记平是个压不垮的人,就是遭遇了车祸后,逢人说话也是乐呵呵的。可一大群牛接二连三地死,把这个人打挎了,很长一段时间闷在家里不出门,养牛没挣到钱不说,还欠了一屁股外债,这事落到谁头上也受不了!”
      2014年,村里精准识别贫困户,薛记平被确定为贫困户。
      第三次出名是因为再次养牛,不仅摘了贫困帽还走上了致富路。
      有想法的人总是不甘于现状,怎样走出“沼泽地”,薛记平在默默地思考。
      2014年牛的行情特别好。“咱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遇,再赌一把呢?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继续养牛吧。”当薛记平把这想法告诉妻子时,妻子惊得大张嘴半天才说了一句话:“旧债还没还清呢,还敢养!再欠下债可怎么还?”
      “不赌,一天比一天穷,大的要成家,小的要读书,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妻子拗不过他,薛记平的第二次养殖开始了。
      东奔西跑,让亲朋好友帮忙,薛记平费了大劲,才筹措了5万元!“5万元就5万元,先小打小闹,谁让咱没钱呢?”就这样买回了15头小牛犊。
      有了上回的经验,薛记平心里格外清楚,养殖一定要讲科学。上次牛大量死亡的原因是牛得了血虫病,因为没有提前打预防疫苗。这一次他不敢疏忽大意,不仅按时给牛打疫苗,还时时刻刻关注着牛的一举一动,发现异常,立刻请城里专业兽医人员来帮忙。
      养殖是个辛苦活,为了节约开支,起初所有的事,都是薛记平和妻子两个人干,绝不去雇人。一年四季不闲,特别是在牛生产期,白天黑夜的忙。
      “大牛下小牛,小牛养大再下牛,为扩大规模,开始的三年,大小牛都不出售!这是没钱的办法。”薛记平说。日积月累,薛记平的养牛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发展到了25头,他主动向村委会提出要摘掉贫困帽。其后几年,薛记平的养牛事业不断扩大。2017年他家的牛发展到40多头,2018年发展到了65头,资产达50多万元。
      “儿子薛峰大学毕业了,他没有出去打工,也回到了村,帮助咱养牛!”薛记平告诉记者。
      村民们看到薛记平养牛,不仅脱了贫,而且发家致富了,都纷纷效仿,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不断地返回村搞养殖。目前的王巨村,一个仅有35户的小山村,全村养牛近200头,养羊2000多只。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 通讯员 王鹏 马明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8-21期

    • 第2018-08-20期

    • 第2018-08-19期

    • 第2018-08-18期

    • 第2018-08-17期

    • 第2018-08-16期

    • 第2018-08-15期

    • 第2018-08-14期

    • 第2018-08-13期

    • 第2018-08-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