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财经新闻

借力再兴业 创富路更宽

  •   乡宁县关王庙乡大河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成立了情景剧宣传队,在云丘山景区进行当地民间艺术表演,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   “西庄粮田”和“旧县金米”,是古县旧县镇西庄村的小米品牌。记者本以为一个村子出产的小米,在附近销售就可以了,但经了解却大吃一惊:该村竟然在太原、西安、深圳等地建设了五个销售中心,2017年度销售额达500余万元!
      对西庄村来讲,之所以能把小米生意做这么大,就是因为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村集体运用电商模式建起了网上销售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
      在临汾不少农村,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除用好“三资”外,还借力兴办更多产业,使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路子进一步拓宽。

    借景区之力,靠吃“旅游饭”创富


      在临汾,有一大批以“中华根,民族魂”为代表的旅游景区景点。在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一些村借景区之力,或发展相关产业,或与景区合作,靠吃“旅游饭”创富。
      在吉县壶口镇,镇政府统一规划,为壶口景区配套建设餐饮小吃摊位、农产品销售市场,采取“村集体+农户”的管理模式,集体投入土地,农户具体经营,让村民真正尝到了吃“旅游饭”的甜头,每年村集体通过收取摊位租赁费增收15万元。
      乡宁云丘山景区位于关王庙乡大河村和坂尔上村境内,是集旅游观光、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按照“以企带村、强村促企、村企共赢”思路,成立云丘山村企联合党总支,将云丘山景区和大河、坂尔上共3个支部纳入,鼓励村企党员干部交叉任职,实现利益相关联、任职相交叉,村企资源统筹,村企共融凝聚了发展后劲。
      在该景区开发中,党总支组织专门力量开发传统文化,搭建平台让大河村和坂尔上村的农民登台亮相,实现农民向艺人、商人、匠人、工人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比如,景区举办的中和文化节、婚俗体验、皮影戏、打铁艺、花馍、武术、花鼓等一个个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全部由当地农民以不加修饰的朴素演出,展示着乡情乡愁的独特魅力。据了解,景区内从事导游、农耕、绿化、餐饮服务等工作的村民达258人,105名村民通过开设旅社和农家乐当起了“小老板”,每人每月能收入2000元以上。
      村企合作增加集体收入。景区开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带动大河、坂尔上2个村累计促进土地流转1100余亩,村集体与景区合作成功开发了塔尔坡古村系列民俗旅游项目,成为村集体增收的又一个财源。


    借企业之力,靠吃“运输饭”创富


      尧都区一平垣乡蟒王村煤炭资源丰富,辖区有西山生辉、皖北恒昇、皖北恒晋3座煤矿企业,发展运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自发性、分散性的运输模式存在着缺乏规模优势,市场竞争力差;各自为战,相互之间恶性竞争;信息不畅通,经营效益不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明大事、理思路的作用,主动协调辖区煤矿企业,牵头成立路域通运输责任有限公司,组织将全村运输车辆化零为整。借力市场化运作,建立“统一营销,统一结算”的运转模式,实现货源选择、货量分配有序对接。公司按每车每年2000元标准收取管理服务费,其中1000元用于维持公司运转,另1000元交村集体发展公益事业,实现村企共赢。目前,运输公司有大型货运车辆80余辆,2017年收入1200多万元,人均增收2万元,为村集体创收8万元。
      蒲县黑龙关镇黑龙关村服务境内企业山煤集团蒲县能源有限公司,村集体注册成立龙进运输公司,承包企业运输业务,集中调运企业洗煤产品,既方便了企业,又能为村集体实现年10万余元的增收。

    借需求之力,靠吃“服务饭”创富


      临汾一些城中村、城郊村或临近交通要道的村,区位优势明显,是人流和物流的集散地,生产性服务需求很大。所以,这些村在党组织引领下,发展了不同类型的服务业,成为集体经济创富的又一路径。
      安泽县府城镇府城村结合县城住宅小区不断增多,县城没有正规物业公司的实际状况,投资30万元,兴办了全县第一家有合法资质的兴村物业有限公司,不仅解决了村里150余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带来3万元的经济收入。
      侯马市新田乡牛村、郭村,依托周边建材、家具、服装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仓储运输、装卸、家政物业服务、餐饮等行业。目前,全乡共建成仓储库约16万平米,物业服务公司10余家,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
      尧都区屯里镇党委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引导村集体和农户在平等自愿、风险共担的原则下,领办和创办服务型经济实体,通过支部引导、村企合作,充分利用好集体统管的机动地、荒地、滩涂以及关停的企业等资源,为实体经济提供“三通一平”、劳务输出、后勤保障等服务,比如,韩村利用临近临北货场的优势引进世纪鼎圣等三座万吨级站台,每年的生产性服务收入就达130余万元;西芦村利用临近309省道和滨河东路北延的优势,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屯里村、贾村、沟上村利用临近309省道和108国道的条件,大力引进汽车“4S”店等,通过优质服务获取落户企业的赞助。
      洪洞县辛村乡抓住西部新城建设这一契机,引导全乡20个村引进了福瑞家居、洪洞县广鑫农机专业合作社、洪洞县一洲商贸有限公司、洪升煤化有限公司、济民农业服务合作社、瑞丰洗煤厂等各类企业商家厂家110余个,通过村集体统一提供农副产品、餐饮、保洁等服务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
      此外,在农业产业聚集区附近的村,集体创办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服务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收取服务费。
      吉县屯里镇太度村积极探索运用“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受益”的产业扶贫新办法,采取“村集体+合作社+特色产业+贫困户”的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模式,以农户为基础,以苹果、蔬菜、小杂粮等农产品为依托,整合资源优势,组建成立了吉县屯里镇聚源蔬菜、吉县屯里镇兴业苹果等专业合作社组织,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市场交易、科技推广、信息交流于一体,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服务。同时,尝试探索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运行新模式,由村集体以提供场地、注册商标等方式入社参股,每年从经营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集体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建设。
      电商、仓储、物流、餐饮、演艺……借景区、企业和消费需求之力,在党建引领下,村集体增收的门路越来越广,商机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李宏亮 靳淑琴 通讯员 张莹超 李向阳 靳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8-30期

    • 第2018-08-29期

    • 第2018-08-28期

    • 第2018-08-27期

    • 第2018-08-26期

    • 第2018-08-25期

    • 第2018-08-24期

    • 第2018-08-23期

    • 第2018-08-22期

    • 第2018-08-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