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旅游扶贫:凝聚起贫困村脱贫精气神

  • 平顺县岳家寨村独特的石板房建筑和古老的民风民俗,每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本报首席记者 栗美霞 摄

  •   今年6月,我省公布了《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工作方案(2018-2020)》。按照方案要求,未来三年,将聚焦“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贫困地区,每年建设100个左右旅游扶贫示范村。7月,我省首批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名单确定。
      目前,这些贫困村旅游业发展状况如何?初秋时节,记者跟随省旅发委组织的旅游扶贫示范村调研组,赴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壶关县桥上乡桥上村和平顺县石城镇岳家寨村等8个村进行采访。几天的采访,记者感受着这些贫困村的喜人变化,是旅游扶贫凝聚起了这些村子脱贫奔小康的精气神,让曾经的贫困山村获得了新生。

    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依托周边景区,大力发展“农家乐”

      素有晋城“小延安”之称的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是一个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经济薄弱的贫困村,但它却是去沁水历山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依托历山风景区、境内的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和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旧址,南阳村开办了16家农家乐。
      村民王建政的农家乐远近闻名,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他独具特色的铜火锅。8月30日,记者在王建政的农家乐里正好碰见晋城市的李先生带着全家来品尝铜火锅:“老王家的火锅,味道很正宗!”
      记者了解到,依托当地的景区,王建政的农家乐年收入超过三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自营农乐家的信心和积极性高涨。
      土沃乡党委副书记向宇说:“去年,历山的游客达到50万人次,如果有10%的游客在南阳村停留用餐,那就是10万人次,这个数字非常可观!2017年,南阳村已有65户、193人脱贫。目前,正积极发展樱桃、无花果等采摘园,让每个贫困农民都有活干、都有事做、都有钱挣。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成立的荆浩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整体化运营,开发特色民宿,带动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眼下,南阳村已聘请专业团队对整村发展进行规划。根据规划,将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以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完整的古村落面貌和丝绸古商道,努力为游客提供住宿、饮食、休闲观光体验等全方位服务。
      去年,省扶贫办已在南阳村投入5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厕所改造、农家乐建设等方面。目前,南阳村在各级扶贫机构的带领下,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日益清晰,他们希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上继续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壶关县桥上乡桥上村:打好基础,向乡村旅游目的地“转身”

      “农区变景区,百姓吃上旅游饭。”这句话用在壶关县桥上乡桥上村,一点都不为过。
      桥上村位于太行山大峡谷景区腹地,群山环绕,清澈的淅河从村中穿过。村里有祖师庙、二仙庙、土地庙等古庙宇,还遗留了部分古民居、古桥等。
      “这里既有北方山岳之豪迈,又有南方碧水之灵秀,是太行山大峡谷内林憩颐养之佳地。”村中导览图上极富吸引力的介绍,让人不由得对这个小村子多了几分向往。
      省旅发委到桥上乡对口扶贫以来,积极为桥上村制定旅游发展方案,先后投入近600万元,改造村里的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了村庄整体环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省旅发委的大力支持下,桥上村两委成员和主要乡村客栈经营户多次接受扶贫旅游培训,靠旅游致富的观念在桥上村已经深入人心。
      “停车场、厕所、循环路等基础设施建好后,旅游扶贫示范村的建设才能走上持续快速的发展之路。”省旅发委派驻桥上村第一书记师振亚说,“LOGO、WIFI、乐途等新鲜事物,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干部群众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桥上乡党委副书记闫伟宏介绍,目前,该村一次性投资80余万元,在进出村主干道、安波湖两侧、农家客栈和文化广场周边,新上了流星雨灯、风景树灯、跑马灯等,形成了别具风情的峡谷亮化风景区,“不夜谷”初具规模。另外,总投资1.4亿元的桥上旅游风情小镇建设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按照规划,桥上村正在逐步由旅游餐饮住宿接待村向乡村旅游目的地转变。为此,村里将大力开发步行街、水上乐园、祖师庙等旅游项目,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保障绿水青山的旅游环境,使桥上村的旅游业蒸蒸日上。
    平顺县石城镇岳家寨村:硬件和服务提档升级,注入更多“岳飞文化”
      每年夏天,在平顺县石城镇岳家寨村的蔽日浓荫下,许多写生的学子忘却了酷热,沉醉于石头房、石头路、石头凳的古村落之中。
      岳家寨村位于平顺县东部,全村现有38户、90口人,村里全是岳姓居民,这里的老百姓与河南汤阴岳飞家族有历史渊源,所以被称之为“岳家寨”。整个村庄处于山体断层平台之上,东临悬崖绝壁,有“太行空中村”和“世外桃源”之称。这里历代村民就地取材,用石板盖房、铺路,将石头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石墙、石街、石板房,石磨、石碾、石水缸,呈现出一片石头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2015年底,岳家寨村实现整村脱贫,全村发展农家乐20多户,其中村民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旅游产业和农副土特产品,乡村旅游业彻底改变了全村20余户贫困户的生活状况。
      村党支部书记岳仙来说:“村里发展旅游之前,村民人均收入才七八百元。近两年,多数人开办了农家乐,郑州、北京、青岛等地及我省周边的游客络绎不绝。2017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0多万元。但是,由于住宿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无法吸引游客停留下来,这成为我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短板。下一步,我们将在保存原有古村落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城市里的市民,在硬件、服务等方面提档升级,并注入更多的‘岳飞文化’,让‘岳飞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更多内涵。”
      据了解,岳家寨村目前已聘请专业团队科学编制了旅游规划,规划中总投资额为135万元,资金主要用在污水处理、道路修膳、厕所改造等方面。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对8个示范村的采访,记者欣喜于这些村子旅游业的发展,但也感受到,要想让这些贫困村彻底告别贫困,旅游扶贫的路还有很长。
      对此,省旅发委产业发展处负责人张永成说,省旅发委将协调各级部门积极筹措扶贫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招商引资,在具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贫困村,加大水电路网、停车场、旅游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还要在村容风貌整治、农家客栈档次提升、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合作社+公司+农户产业运营模式的探索方面,予以政策和财政的支持。

    本报首席记者 栗美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09期

    • 第2018-09-08期

    • 第2018-09-07期

    • 第2018-09-06期

    • 第2018-09-05期

    • 第2018-09-04期

    • 第2018-09-03期

    • 第2018-09-02期

    • 第2018-09-01期

    • 第2018-08-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