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八千年的历史长河,古圣先贤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依然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并将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文明进程。然而,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受众,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代同行,才能被不同时代的人所理解与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播中面临挑战
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社会,与传统文化所产生发展的农业时代差别巨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差异,人们生活方式天翻地覆的变化,传播渠道日新月异,接受心理千差万别,都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的传播中面临困境。
一是语言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虽然古代经典的“今注”“今译”“全译”等白话文本,已汗牛充栋,但翻译成白话和本来的文言原文,在信息传递、情感表达、语境营造等方面,都会产生明显不同,更何况由于今译者水平有限,错译、漏译等现象时有出现。二是传统经典诞生于特定时代,距今长者三千多年,最短也有近二百年,生活环境、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预设接受对象等,都对经典的产生有着具体而明显的作用影响。古今环境现实的根本差异,使今天的读者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想法,必然会产生接受障碍。三是人们的现实需求更加直接,传统文化的实用性不足,影响了接受的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工作选择,发展机会更加自由多样,同时工作、生活压力也空前增大,经营、管理、财经,甚至“成功学”方面的图书,受到青睐,而传统经典离现实生活较远,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四是传统文化被“鸡汤段子”所淹没。在微信等新兴媒介的传播下,鸡汤段子被推送到每个人的手机里,一两句古人的话,加以鸡汤式阐释,成为行之有效的模式,容易使越来越依赖手机的人们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劝人心理平静的鸡汤,文化的深刻性严肃性无形中被消解。
强调传统文化对生活工作的实用性
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被空前强调。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基本上局限于观念层面,给公众的感觉是,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作用于心,对于生活工作的具体事务,没有直接的帮助。中华文化重在性理道德,西方文化重在求取实际学问,解决现实问题。在一些人的眼里,西方来的学问是“刚需”,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是“柔需”。
因此,用适合当代人的方式阐释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实生活、工作的实用性。以儒家第一经典《论语》为例,孔子办学,首在实务。《论语》里,有大量如何治国理政,如何服务国君、大夫,如何处理危机事件等内容。古时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些并非虚言。所以,进一步发掘《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的实用价值,变“无用之学”为“有用之术”,顺应当下人们的需求。
用今天的话语解读古人言行
克罗齐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朱光潜《克罗齐的历史学》一文阐发道:“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通俗地讲,即为“以今视古”,用今天的眼光、话语、现象等,连类取譬地理解、阐述古代的人物、事件、思想、现象等。
从事专业历史研究,强调立足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还原历史”,对于普通受众,则可以灵活地“古今通变”,用今天大众熟悉的观点去解释历史。中国历来讲究“以史为鉴”,用古代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存在过的人物和现象解释今天,即“以古视今”。这种“向后看”的习惯,有利于借鉴历史智慧经验。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空前巨大的成就,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进一步挖掘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感觉,让受众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确是世界最文明发达的国家,对于增强文化自信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孔子办的私学,就是全世界最早、最成功的公务员培训班。《论语》每则字数很少,需要易懂,类似微博微信。易中天《品三国》之所以走红,主要原因就是用现代职场之术解读1800多年前的人和事,借助电视传播途径,推送到公众面前,才产生巨大影响。
全面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秀、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共同以卓越的智慧,奠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全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是要把诸子百家中优秀的,可以为今日所用的内容重新发掘出来,成为先进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凝聚、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比如,墨子注重科学技术,法家注重法律制度,蕴含“依法治国”的思想精髓,名家具有严谨的逻辑学思维,道家对宇宙起源的思考和自然哲学成就,兵家之于军事科学,纵横家之于外交和政治学,以及科举之于现代公务员选拔,丝绸之路之于现代国际贸易等等。要让今天的人,在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获得认同感。
还有一个重要领域需要发掘复兴,那就是实学传统。很难想象,没有扎实的现实功用,中华文明如何可能经历八千年风雨而长存。鲁迅说,中国从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今天,实学传统无疑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用适合现代人的方法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不仅仅是方法手段的问题,更深层次在于传播的视角和内容的选取。要从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益于促进现实功用,有益于全面复兴优秀文化传统的立场,契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阐释和传播水平,取得全方位效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当代光彩。(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贺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