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60年是一个轮回。对于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60年来说,这是一场蜕变。
1958年8月8日,我国首次进行了飞机增雨作业,开创了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 事业发展新纪元。那一年,我省也开启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工作。
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影响天气大省
“我省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工作从1958年末开始,作为全国最早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的省份之一,山西人影人从局部旱区作业到全境作业,从季节性作业扩展到全年不间断的常态化作业,从一架飞机扩展为四架飞机同时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升。”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主任李培仁说。
李主任开始细数我省人影事业的发展历程。
1958年末开始,山西跟着国家的步伐,开始试验性人影作业,主要是季节性的地面高炮防雹增雨作业,部分年份租用部队飞机开展增雨作业,作业面非常窄。1991年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领导组成立,199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委托山西省气象局代为管理,主要在春秋两季季节性开展飞机人工增雨和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从1999年开始,人影作业开始向常态化转变,结合全省农业抗旱、森林灭火,生态植被恢复等,逐渐扩大作业领域。
“十五”开始,山西省政府批准立项建设《山西省扩展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9722万元,该工程的实施使山西飞机人影作业规模从1架增加到3架,每年飞行次数扩展到150架次,增雨目标总量达30亿立方,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影响天气大省。
多年来,山西人影地面装备也持续更新换代,新型火箭发射系统加入了人影作业队伍,高炮、火箭、飞机组成的立体化人影作业体系,为山西防灾减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如今,山西已建成省、市、县三级人影指挥中心,建成了视频指挥室,并设立了移动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同时,地面人影综合观测系统日趋完备。增雨示范基地,防雹示范基地,消减雾霾试验示范基地,生态环境保护人影示范基地等正在加快建设推进。
助力我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长期以来,我省饱受缺水之痛。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2.8万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的0.4%,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2016年12月,为配合山西“大水网”建设,省气象局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山西省空中云水资源分析评估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报告》,并依托山西“飞机人工增雨试验示范基地”,科学调整作业布局,重点保障支持汾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太行山吕梁山林业生态修复、海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工程。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省政府《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2015-2030年)》和《山西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中。
为适应汾河流域生态修复需求,山西气象与水利部门联合组织实施汾河源头生态修复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该工程建成后,汾河源头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将达到0.7万平方公里,预计年增雨量提高到2亿立方米。2018年年初,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牵头积极落实“汾河源头生态修复人工增雨”项目。
“目前,全省共建成太原、大同、运城、临汾4个飞机增雨作业基地,人工增雨飞机3架,地面标准化作业点253个,人影37高炮241门、火箭179部、地面烟炉45套。全年开展飞机、地面立体化人工增雨作业,每年增雨量达30亿立方米,为山西的生态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主任李培仁说。
除此之外,山西人影积极促进人影服务向多行业、多领域转变,先后开展防雹、水库增水、森林灭火、大型社会活动保障等专项服务,带来明显经济社会效益。
科技助力人影再上新台阶
高效的人影服务需要高水平的科技支撑。
山西数字化人影系统、山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充分适应国家人影业务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从2015年到2017年,先后实现了气象信息系统、预报预测系统、作业指挥系统有机衔接,极大地提高了各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的效率和科技水平。
今年8月14日,山西人影空域申报系统在太原通过验收,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人影空域指挥及申报系统和作业点终端系统,升级了军航空管批复软件,具有空域申请、空域批复、空域通报以及空域管理等相关功能,完成了省级人影空域指挥终端、2个市级空域指挥终端、26个县级空域申报终端和81个作业点终端的安装与调试,所建系统运行稳定,满足业务使用需求。
目前,山西省级、市级人影综合业务系统已全部完成,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上报已正式通过山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管理系统进行上报。截至7月10日,已发布山西人影作业过程预报191期,山西人影作业条件潜力预报29期,山西人影作业条件预警32期。
2018年第一、二季度山西省作业信息上报质量在全国信息上报评比中得到100%的成绩。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需求要有新担当。伴随着生态环境、脱贫攻坚、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山西人影工作将明确目标责任,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日益生机勃勃三晋大地继续增光添彩。
本报记者王佳 通讯员武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