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记者来到在山西省气象局扶贫点——大同市广灵县水涧村的气象帮扶谷子试验田,放眼望去,粗壮的谷穗迎风点头,绿色叶子映衬着金黄的谷穗,一派喜人的景象。
水涧村村民武清相一手夹着烟,一手拽下了一条谷穗递给了记者。“谁能想到咱这谷子能长这么好,还是气象局建的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给了咱针对性的服务指导,为咱的增产增收提供科学保障。”
尝到气象现代化甜头的,可不止大同市广灵县水涧村这一个地方。
为农服务融入式发展更“接地气”
安泽县黄花岭国有林场经营管理局局长任晓红对现代化气象服务表示肯定:“依据气象部门今年4月发布的霜冻预警、防霜冻措施建议和林区内的便携式气象观测仪数据显示,林场和气象局职工密切配合,在黄花岭选取50多处作业点,采取熏烟防御措施,成功保护连翘免受冻害。”
“气象局将市、乡、村三级负责人和防汛、地质灾害责任人、信息员全部纳入气象信息发布群,在气象预警大喇叭、显示屏、信息服务站基础上,还开通侯马气象微信公众平台,各类预警预报信息能第一时间传递给责任人和村民”侯马市张村乡西里村党支部书记牛月香说,气象局对当地葡萄、火龙果、油桃等特色大棚项目和农产品的气象条件与气象灾害进行分析、追踪,在大棚安装温湿度、二氧化碳报警仪,通过农业智慧云平台,方便农户及时获取气象要素信息。
“在临猗,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冰雹、霜冻、大风等,现在气象预警大喇叭系统覆盖边远农村,有效解决了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临猗县气象局副局长杨朝晖介绍,目前该县安装382个气象预警大喇叭,覆盖全县375个行政村。每天下午4点,气象局通过大喇叭准时发布未来三天天气预报,遇极端天气随时发布预警。气象预警大喇叭采用无线传输方式,通过北斗卫星预警信息传输与发布系统,第一时间播报预警信息。
在位于北景乡东翟村的临猗现代苹果标准化示范区,被当地人称为“果园气象宝”的智能气候监测仪就安装在果园里,主要观测大田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气压、地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通过分析农田小气候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寻找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的办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时监测果园多种环境条件,能很好地帮助果农合理安排生产,做到趋利避害。”杨朝晖说,“果园气象宝”一旦监测到果园湿度等数据超过临界阈值,就会及时提醒农户采取排湿等应对措施,气象现代化在特色农业服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已确定39种主要作物生育气象指标和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指标,结合运城、太原、大同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科研试验工作,逐步形成对山西小杂粮、土豆、玉米、冬小麦、经济林果、设施蔬菜等主要作物的全产业链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指标体系”山西省气象局副局长秦爱民介绍,今年组织研发了基于“互联网+”的山西气象综合服务手机APP平台,建立注重用户体验与参与、基于位置、按需推送的气象服务新业务,可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便捷的服务信息。
织就防灾减灾惠民“幸福网”
山西作为试点省,2011年10月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并投入业务试运行。各市、县同步快速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到2017年,我省加快省市县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10639平台建设并于7月投入运行,山西10639平台与国突12379短信平台互为备份,保障汛期全省各类灾害预警和气象服务信息能快速准确传递给用户。目前,山西省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林业、环保、地震、住建、国土、农业、人防、安监、武警、交通、气象等11个部门成功对接并业务化运行。”省气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省气象局还将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与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全覆盖,促进气象为农服务方式和内容的转型升级。
“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农业观测网和农业气象大数据建设,共同做好面向1.6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省气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称,同时,还有针对性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晋北地区重点针对小杂粮以及草牧业种养殖开展服务,晋中地区重点针对都市农业开展服务,晋南地区重点针对优质果麦产业开展服务,晋东南重点针对上党盆地特色生态农业开展服务。
目前,省气象局与中煤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业务,在昔阳、洪洞、太谷、临县开展玉米种植区天气指数保险业务。
综合气象监测体系更“立体化”
改革开放前,气象监测、通讯等水平较低,全省只有1部711雷达、2套71型低分辨率极轨气象卫星云图接收机,通讯设备使用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莫尔斯无线发报技术,五台山安装有1套自动气象站,因元件损坏,使用很短时间便被迫停用。1978年底,全省共有气象台站115个。其中,省气象台1个,省观象台1个,地(市)气象台9个,县气象站104个。
“经过改革开放40年,我们建成地空天基相结合的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体系。”省气象局局长柯怡明介绍。推进了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建成地面常规观测、农业气象观测、酸雨观测、辐射观测、高空观测、城市环境监测、雷电监测、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回波探测、GNSS/MET水汽监测、大气云物理观测、气象卫星资料接收等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系统相结合的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网。
近年来,气象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县级综合观测业务集成平台投入使用,实现观测-传输-质量控制的无缝衔接。推进底层资源集约化、数据资源标准化、业务系统一体化,建立了省级虚拟化标准资源池,目前承载70多台虚拟服务器,部署有数据收集、处理、共享等业务;建成分布式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为部门内外用户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建成以地面宽带为主、CMAcast卫星广播传输为辅的气象业务网络系统,利用虚拟化、分布式、大数据等技术加快气象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
“山西气象现代化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到2020年,至少提前30至60分钟发布灾害天气预警信息,让智慧气象融入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就必须不断创新,挖掘潜能,加快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提升监测预报预警的精准化、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柯怡明对山西气象现代化工作提出要求。
本报记者王佳 通讯员孙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