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不仅是美丽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近日,记者走进方山县积翠乡方山村62岁的贫困户李来保的藜麦种植试验基地,只见五六个人正在收割藜麦。
一片金灿灿的藜麦让李来保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他对记者说:“从现在收割的情况看,1亩可以产藜麦500来斤,我试种了3亩,可以产1500斤。当时跟老农民电商平台商量的是一斤6块钱的收购价,这样下来,3亩地我的毛收入可达到9000多元,要比以前种玉米强多了,种玉米撑死3亩地赚个4000来块钱。”
方山县是典型的贫困农业县,一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脱贫摘帽总目标,坚持精准扶贫、产业脱贫不动摇,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助力全县脱贫摘帽。
“今年,老农民电商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号召,通过考察,发现种植藜麦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于是,采取‘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引进藜麦,动员圪洞镇武家湾村、马坊镇周家沟村和积翠乡方山村3个村的7户农民试种了30多亩。期间,农技人员认真组织实施,并精心管理,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采用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模式。目前,3个试种区域的藜麦试种全部取得成功,试种的成功必将成为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香饽饽’。”方山县老农民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任小兵告诉记者。
目前,藜麦的收割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袋袋通过收割、脱粒、过筛后打包的藜麦整齐地摆放在库房。
第一次试种藜麦便获得成功,这让李来保心中燃起了发展藜麦产业的决心。他计划明年扩大种植面积,将藜麦种植打造成方山村的一个特色产品。
任小兵表示:“希望明年政府可以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更多农民加入到种植藜麦的行列中,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发展深加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等特性,是一种低脂、低热量、低糖的碱性食品,被国际营养学家称为“粮食之母”和“太空食品”。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藜麦种植和产品深加工,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报记者李全明 通讯员肖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