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18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学术活动的第二场论坛开讲。论坛围绕“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评论”这一主题,中外知名影评人齐聚平遥电影宫论坛空间,共同探讨中外影评人机制与新的特征和挑战。英国知名影评人、电影节策展人、作家汤尼·雷恩,法国知名影评人让-米歇尔·傅东,以及中国著名影评人杨时旸和木卫二发表了各自观点。
论坛上,几位影评人主要就当今影评人应该在行业内扮演怎样的角色,国际影评人机制能否为中国提供参考,以及国外依托传统媒体建立起来的独立影评人体制,是否也在新媒体冲击下开始动摇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杨时旸看来,现在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既是中国票房爆炸的时代,是电影工业、电影艺术在中国受到广泛重视的时代,更是一个媒体环境巨变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评论与电影艺术的关系变化值得关注。
从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就开始从事电影评论工作,汤尼·雷恩不仅经历了时代变化,也深入关注了中国电影许久。他认为,如果没有学院的支持,电影评论就做不下去。他同时对线上的电影评论质量感到担忧:“在线上大家的注意力不如在纸上的印象深,白纸黑字好像比白屏黑字更能集中注意力”。
关于电影评分的话题一直火热,谈及当今许多人会根据评分去选择电影的状况时,让-米歇尔·傅东将电影评分网站比作证券市场,给每个电影打个分放在那里:“而电影评论有感情有感受,有清晰的表达。只打分太简单了。如果没有对电影共鸣的感受内容,就太格式化了。”
谈及当今中国电影评论与票房的关系,杨时旸坚持认为:“写作只是写作就好,不应该跟发行和票房有关系”。他以“软文”为例,抨击了国内影评写作的乱象,作为一名评论者和媒体从业者,他每周都会拒绝很多“软文”邀约。他认为:“影评写作其实不应该属于电影工业系统中的一部分,应该属于媒体系统,它不应该卷入电影工业当中,成为它的附属品,而应该是独立的,站在公正的媒体立场上进行观察的角色。”
汤尼·雷恩谈到在平遥国际电影展感受到了新的变化:“在平遥影展我跟很多年轻影人聊天,他们并非因为商业驱动,更多是想表达自我感受和经历,做更加个人的电影。”他也十分推崇贾樟柯在汾阳创办的艺术影院。汤尼·雷恩说:“这是很务实的解决方法,艺术电影还是需要一些帮助才能有受众,可以去支持一些不同于商业和主流的片子”。
本报记者刘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