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坛

探究“河南信阳女教师为护学生殉职”事件的舆情趋势

  事件综述
  事故发生:6月11日下午5时51分,河南信阳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的女教师李芳,为保护学生被一辆摩托三轮车撞飞导致昏迷,现场同时有4名学生受轻伤。
  6月13日4时40分,李芳因脑组织大面积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处理:6月11日,浉河区交警勤务大队最先处理该起交通肇事事故。
  6月13日,由于事故致人死亡性质严重,案件转交信阳市交警支队事故大队处理。
  目前已知事故原因为摩托三轮车刹车系统失灵,导致意外发生,截止21日案件尚未处理完毕。
  悼念:6月13日,信阳市委书记作出批示哀悼李芳,信阳市委副书记发文悼念李芳。
  6月15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赴河南信阳悼念李芳。
  6月16日,李芳悼念会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举行,有4000余人参加。
  价值肯定:6月14日,浉河区宣传委表示,将为李芳老师申请见义勇为和烈士。
  6月16日,追悼会上李芳被中共信阳市委追授为“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被市人民政府追授为“信阳市优秀人民教师”,被市总工会追授为“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被市妇联追授为“信阳市三八红旗手”。
  舆情趋势分析:网络舆情的爆发与传播
  喻国明等学者针对网络事件的场域传播阶段(即主体是网民,不涉及到传统媒体关注度变化和网络事件本身发展变化),将网络舆情的传播阶段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长尾期等六个阶段。
  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李芳为护学生殉职”事件的舆情趋势如下:
  6月11日,“李芳为护学生殉职”事件发生,网上发帖,事件的网络舆情处于潜伏期。
  6月13日,李芳去世,消息引发各界舆论关注。随着@央视新闻、@紫光阁等微博发布李芳老师在生死关头用身体挡住学生,自己却被撞身亡的消息,不仅得到大量网民转发、评论,还使得相关传统媒体关注报道,这样,该事件的舆情传播量在该日到达第一个峰值。至此,事件舆情传播进入了爆发期。
  6月14日,经《大河报》、澎湃新闻、央视新闻融媒体等媒体报道后,事件受到更多舆论关注,为爆发期的舆情传播量再添一把火,达到次高峰。此时,事件进入蔓延期,该时期的舆情量和爆发期之间像“接力棒”模式一样蔓延。
  6月16日,李芳追悼会——事件的新议题,在上午9时举行,信阳市4000多人前去哀悼,追悼会被“央广网”、《法制晚报》等众多媒体报道转发,舆情量到达顶峰。
  随着追悼会结束,舆论关注度随之降低,舆情量减少,事件进入长尾期。也就是说,由于网民的多元和利益诉求不同,虽然事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网民对事件的关注一般不会终止,会存在一个很长的消弭期,这一时期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通常比较漫长,因此称之为“长尾期”。
  意见领袖: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李芳为护学生殉职”事件的舆情信息中,位居平台传播量第一位的是微博,是本次舆情传播的最主要场所。6月13日,@紫光阁等微博大V发布李芳老师在生死关头用身体挡住学生,自己却被撞身亡的消息;6月16日,@人民日报、@北京人的那些事等微博发布有关李芳老师的追悼会的消息。这些意见领袖群体将信息传达给粉丝群体,其微博得到大量网民转发、评论、点赞,扩大了舆情传播范围。同时,他们也影响着网民对该事件的观点表达、社会情绪渲染和传导、社会价值赋予等。
  通过对网民话题分析发现,32%的网民言论是点赞、致敬老师行为,认为老师是“英雄”要铭记老师,希望老师一路走好;26%的网民言论是关于谴责肇事者,希望公安部门对肇事司机严惩不贷,绳之以法,以告慰老师的在天之灵;20%的网民呼吁整治非机动车交通违法乱象,认为三轮车、摩托车无牌驾驶、闯红灯、任性变道等违法行为猖獗,呼吁相关部门进行整治;15%的网民言论将近期老师被打、被投诉事件与此事件做对比,呼吁重视教师群体权益。此外,还有7%的其他网民言论呼吁远离地域歧视、担心老师的家庭以及其孩子的成长等。这些与该事件中意见领袖的影响不无关系。
  因此,在相关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管理上,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他们通过传递社会情绪、观点提供、心灵鸡汤和公益行动等模式,与粉丝群体形成社会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舆论走向,影响事件发展。
  大众媒体:传统媒体传播场域和草根传播场域的信息桥
  通过对“李芳为护学生殉职”事件的舆论趋势分析可知,其舆情传播量的峰值处均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参与。
  在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总结的2010-2014年所有舆情事件中,95.7%左右的事件均有传统媒体的参与。即使事件起初引爆于网络,其迅速扩散也必须要有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转载,这个环节是网络信息由草根传播场域进入整个社会信息传播场域的必备环节。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传统媒体拥有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公信力。学者张洪忠在“中国媒介公信力系列大调查”的结果显示,电视、报纸、广播公信力远超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位居前三位,这说明传统媒体具有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较高公信力。其报道呈现出来的事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网民的怀疑,减少信息传播链条中网民对信息真伪求证的环节,从而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
  而在网络传播场域,传统媒体作为传播场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一方面和其他传统媒体之间存在信息流动关系,另一方面其信息被草根传播场域所转载,是勾连草根传播场域和传统媒体传播场域的双重信息桥。
  因此,在相关网络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参与,可以瞬间放大事件本身吸附的注意力资源,因为每个传统媒体背后代表的是成千上万的受众群体和大量的新闻网站的转载率。同时,传统媒体的参与,增强了事件本身的可信度,并以强者、“意见领袖”等身份呈现,一定程度上是网民从众心态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是“沉默的螺旋”发生效应的启动器。所以,传统媒体在相关热点事件中,要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议程设置,引导舆论,为公众提供高效的内容聚合、意见梳理和价值提升。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

岳娟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0-29期

  • 第2018-10-28期

  • 第2018-10-27期

  • 第2018-10-26期

  • 第2018-10-25期

  • 第2018-10-24期

  • 第2018-10-23期

  • 第2018-10-22期

  • 第2018-10-21期

  • 第2018-10-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