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坛

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馆服务

——建设文化馆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馆免费开放,在基层文化建设、全民艺术普及教育和文化惠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益性的文化馆正在逐步成为人民群众的活动阵地和精神家园。如何将免费开放落到实处,让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文化成果,就需要我们拓展思路,解放思想,提高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使文化馆的公益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繁荣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给文化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可多可少、可急可缓的随机状态到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的跨越。这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质的飞跃。
  对照《保障法》所作出的规定与要求,文化馆一定要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当地文化事业独具特色的经验与做法,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山西模式”。
  文化馆要整合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形成设施先进、分布均衡、产品丰富、服务优质、保障充分、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按照“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大讨论活动的要求提高执行力。
  要坚持打造优秀文化品牌,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积极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出更多体现山西魅力的优秀群众文艺精品;实施打造文化品牌工程,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品牌。
  文化馆一定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打造公共文化系列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有新发展和新突破。
  可以开办类似百家讲坛的公益讲堂,谈古论今、百家杂谈、鉴宝、摄影、文学,只要是符合群众文化需求的,健康向上的都可以请专家讲座,内容丰富、雅俗共赏,讲课的方式可以创新,互动、示范、表演等等。与时俱进,连接地气,形成固定受群众欢迎的品牌。
  对已形成规模的比赛,以山西省文化馆为例,如:农民歌手大赛、网络摄影大赛、特色广场舞大赛等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全省有影响的赛事,成为群文系统的品牌。再找准方向和契机,充分利用文化、人脉等资源的基础,开发一些更适应现代群众文化思维和文化活动的大中型公益活动。如中老年秧歌赛、少儿才艺赛、戏剧票友赛、广场舞大赛、合唱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更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也能够提高文化馆的知名度,使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确立大型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的中心地位。
  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组织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展演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可以充分利用文化馆现有的多功能小剧场,在完善其消防安全、舞台灯光音响等硬件设备后,为其注入活力。文化馆现有京剧票友社,在退休老干部的组织下活动得有声有色,还有一帮80后的年轻人组成的相声团队,这些都可以再扶持一把,从经费和业务指导上给与一定的支持和鼓励,使之具备演出的条件。可以开办周末剧场,起名“快乐周末”或“欢乐剧场”。目前在很多城市,小剧场的出现带动了一批热情的文化人和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只要给他们不断演出的机会,经过锻炼,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成为文化馆的公益品牌,成为太原市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文化馆现有的展厅,也要充分利用起来,开办成公益展厅。可以和社会各界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将他们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等定期展示和更换。还有各地市的民间艺术精品,剪纸,堆锦、布老虎、花馍等都可以在展厅展出。在展出的同时一定要有专人值班维护,定期检查水电等安全问题。
  利用现有的排练大厅和音乐、美术等教室举办各种免费培训班,老年大学的活动在白天举办,因为参加老年大学的学员大多已退休,舞蹈、声乐、乐器等现有的培训班,可以整合资源,根据学员的不同表现组织一个表演班,在各种节庆或比赛中表演,在艺术普及的同时可以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晚上可以举办瑜伽班、拉丁舞班等时代感较强的培训班,吸引一批年轻人,消除人们对文化馆只能开办小孩和老年培训班的偏见。双休日可以为孩子们多办一些培训班,除了舞蹈、美术、书法等传统培训,还可以举办一些街舞、爵士舞、曲艺、小主持人等孩子们感兴趣的培训班。
  利用文化馆的LED显示屏、宣传公示栏及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对文化馆免费开放予以宣传和公示。其次,在办公楼门口设置各场所公布示意图,公示免费活动内容和项目、时间等情况,广泛宣传群艺馆免费开放。
  通过开设“公益舞台”、“公益展厅”、“公益讲堂”等,实现文化惠民“零距离”、“零门槛”、“零障碍”,真正把免费开放公开公平公正地惠及于民。
  每一期的周期要掌握好,人数控制好,安全为大,在安全第一的基础上把各种班级搞活,以点带面,把阵地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代课老师在双休日和下班时间代课,可以给与一定的补偿,以此形成长期的稳定的良好的培训局面。还可以请优秀的专家和老师给各地市的群文骨干举办培训班,使群文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深入基层去辅导,把群文工作者最美丽最精彩的形象展示给社会。
  社区已经成为社会的最基层组织,,社区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的发展着,我们要与社区文化建设同步。文化馆可以派出骨干,免费去社区进行辅导,书法、绘画、唱歌、跳舞、摄影等等,要形成长期的固定的联系,可以采取包干制,每个人都具体服务于一至两个社区,在辅导初见成效之后还可以举办各种公益性的比赛,跟公园、广场等部门合作,举办社区文艺大赛,将各种队伍拉出来亮相,这样群众会更加有热情,辅导人员也更有积极性,也更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文化活动。争取推出一批优秀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品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在群众文化作品中发挥导向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同时也能够使群众文化活动有一个整体推进和全面提高。
  根据《保障法》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城乡规划,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特色,合理确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种类、数量、规模以及布局,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是在国家指导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制定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建设标准是基本标准或最低标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要求高的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规模可以高于国家和本省的建设标准,但不能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降低标准。
  要努力惠民便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努力实现均等化,只有真正做到惠民、便民,才能实现均等化、标准化。在身份均等方面,要始终关注社会各阶层、群体,并向未成年人、老人、城市低保户、农民工等倾斜,高度重视和保护其文化权益。加强面向特定地域、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可通过“艺术扶贫工程”、“文化低保”等措施,使弱势群体也能均等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得到文化所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举办任何活动,都要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创办贴近群众生活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此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要使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和舞台的主角。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带动业余群众文艺团队的建设,促进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繁荣和发展。两馆免费开放,是一件惠及全民的好事,如何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内容,把好事做好,能够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文化带来的愉悦,是我们应该切实关心和付诸行动的事情。(作者单位:山西省文化馆)

马云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0-29期

  • 第2018-10-28期

  • 第2018-10-27期

  • 第2018-10-26期

  • 第2018-10-25期

  • 第2018-10-24期

  • 第2018-10-23期

  • 第2018-10-22期

  • 第2018-10-21期

  • 第2018-10-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