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风赏》主编娜仁琪琪格电话里说,她读到一组好诗,是我老家山西诗人荫丽娟写的,一再强调诗极好,耐读,很不一般,想让我写些文字。娜仁琪琪格是位眼光独到,鉴赏力极高的好编辑,她的话我信,她充满喜悦的语调一再传过来,我能想到她高兴的样子,窗外的寒冷似乎也被她的笑容暖和了。其实,她说到的荫丽娟诗人,我是知道的,并有过两次短暂的接触,只是对她的创作情况和个人经历不甚了了,由不得踌躇起来。为年轻诗人写评介文字,我一向慎重,生怕稍有差池或走偏文字,误人子弟。意外的是,太原那边的老朋友又来电话,再三约我捉笔。
再推辞,就不识抬举了。反正,我现在一边读荫丽娟的诗,一边试着与她交谈,我的文字不讲规矩,也无逻辑、秩序和理论谱系。如果把想到的说到,如果编者与作者能理解我的节俭与随意,我就试着说了。
一首诗一定有它生成的秘密,其复杂过程因人而异,但一定与作者的天赋、人性、灵魂、伦理、道德、精神指向、价值标准、审美趣旨等形而上的背景有关;也一定与其生存、生活、经历、经验、人生的苦辣酸甜等形而下的遭逢有关。无疑,荫丽娟是一位严肃而又有准备的诗人,她的作品与她的人是高度一致的,是有立场、有位置、有重量、有温度、有哲学背景和精神气象的,因而也是具备了认知高度及普遍意义的作品;与时下那泛滥追风、流行成癖、猎奇时尚,甚至无趣恶搞的作品相比,更突显出其存在的价值和不可置换的品格。应该说,诗人荫丽娟这组近20首的《镜中人》,代表了她目前创作的高峰。诗中隐隐散射出来的光芒,是十分炫目耀眼的。作品的质地和艺术成色也是令人信服的,特别是她诗中弥漫着的那种蓄势待发的力量,更是值得期待的。我的总体印象是,荫丽娟是一个内敛多于释放,从容不事张扬,安静而又平和的诗人。恕我猜测,这类诗人的利害之处,在于已看淡身外之物,能以克制隐忍的态度,直面人世间的伤害、苦痛和不幸。由此,她才获得了内心的和谐与平衡,才把她的目光专注、凝神于她心中所爱。至于接纳什么?舍弃什么?她已有了自己明晰的答案。
诗人的路只有一条。话虽然绝对,但不谬。不能类同结伴出游,就是走自己的路,烙下自己的脚印,朝着自己认定的前方,不跟风不随俗一直走,除了自己,路上最好无他人。只有如此,人们才能一眼看见并认出你,如此你才是你。诗人只做一件事,就是穷尽一生把日常生活情感,上升为审美情感,这个过程既漫长又复杂,既具体又抽象,需要考验一个诗人的综合实力与能量。从走好一条路到做好一件事,就是对一首优秀作品或一个优秀诗人的基本认定和概括。仔细读过荫丽娟这一大组作品,我松了一口气,内心的喜悦与欣慰悄悄袭来,难怪娜仁琪琪格和山西的老朋友极力推荐,我为山西有这样的年轻诗人而兴奋,也为我的孤陋寡闻而惭愧。我要郑重地说,作为一个诗人,荫丽娟已具备并突显出优秀的素质,深厚的功力,格外的准备;像一只羽翼丰满的大鸟,她已经高飞。尽管,眼下尚未引起更多人注意,但用不了多久,人们从她的《镜中人》里,一定会看到“我已不是/那个如初见的我”。咬茧蜕变的过程,每个诗人似乎都应经历,而能否吐丝并织成丝绸,除了造化,或许还有坚持。荫丽娟一定是这样的人:她有自己的桑田、自己的孤灯、自己的机杼,她不停地织锦绣花,也不停地否定并校正自己,在每天变旧变新的时间里,那个熟悉的她变为陌生的她。这层意思她没说,是我的猜想,她是否认可?我不知道。反正,她作品里弥漫出的信息就是如此,得之不易的诗和诗人从来都是孪生姐妹,那种十指连心的痛,也是十指连心的幸福,其中的甘苦,相信荫丽娟比谁都清楚,即便不说,依然会存在。
写诗的人都知道,从精确表达到感觉飞翔,再到智性呈现,要完成这三个阶段,也许会耗尽你的一生;就像诗歌语言,从有意味到有意义,再到二者碰撞产生的语言一样,每经历一个阶段,你的作品则会呈现不同的风景;更为要命的是,每个阶段若要细究,还可分出许多层面,一首作品的高下或成色,就在这细化中才可得到大致的指认;之所以不厌其烦列出这些并不科学的标准,只为说明我就是循此来阅读、评判荫丽娟这组作品的。我得赶紧说,她的作品是经得起检验的,是一个清醒的歌者,诗中很少见到盲目的痕迹,每首诗几乎完成得很好很到位,总是能在适时的地方找到爆发或突破点,读来水到渠成,朴素、自然,又不动声色,且能从容不迫地将诗意抵达智慧的高度。比如,她与岁月对话,发现了那只老旧而沉默的邮筒,恰好寄走自己开花的欲望;说到盐粒的苦涩,感受到其中的隐忍,深蓝的辽阔,即便铺在命的中途,又有何妨;与寺庙偶尔相遇,在跪拜的一瞬,她发现自己满身尘土,执念与欲望还在,而能合十忏悔,就是打扫心灵;在渡河的一只羊皮筏子面前,她想到的一定比看到的更多,那死去的羊只,为羊皮筏吹气的生意人,在这些现象背后,突然意识到,所谓生命的逆袭和重生,却原来是如此残忍,而麻木与歌唱司空见惯,则显得更加残忍;人生在世,谁都是一个镜中人,在反复映照中,荫丽娟凝注思考一个哲学命题,巨大的时空与人的渺小是对峙的矛盾,除了不断变化,甚至变无,别无他途;当她忆及母亲,说到儿子、亲人,以及提起生死等重要话题时,她内心的母爱、亲情、伤痛、无奈、怜惜、惋叹,是那么单纯又那么复杂,是那么凡俗又那么庄重;而这些人之常情掀起的波澜,在她的笔下,变得《一切都宁静下来》,在《日日万事丛生》的现实面前,她突然发现了人生的真理:“其实,凡俗本来就是我的影子”,“对于我来说,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情”。能如此深刻、清醒、透彻认识世界、人生、包括自己的人,一定是睿智的、理性的、豁达的,是经过生存历练,生活磨洗和痛苦击打之后,在《一个人的寂静》里慢慢悟到的。
拉杂地说了这么多,但愿不是闲言和废话,倘若作者、读者,包括编者能从中择出一些有用的东西,也不枉我老眼昏花,一边读一边记下的文字;做编辑营生就是通过作品认识并推举诗人,相信不用多久,《诗歌风赏》会郑重地把荫丽娟诗人介绍给大家,我有幸成为较早的读者,还是要谢谢娜仁琪琪格主编和作者的信任。现在,我该隐身了,这些文字是烛火?还是阴影?并不重要,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评判,认可才是重要的。
暂时打住,接下来我会长久地期待。
周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