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 坛

为什么20年只拍一部戏曲电影

  从1989年到2007年将近20年时间,山西只拍摄了一部戏曲电影:蒲剧《窦娥冤》。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1995年经中央广电部的批准,山西电影制片厂有了独立制片权以及厂标权,电影厂抓住了这个机遇,成功在1996年完成了电影故事片《刘胡兰》的拍摄,紧接着在1997年又很快组织改编、拍摄完成了电影戏曲片《窦娥冤》的任务。
  这个时期是中国戏曲的低潮期,观众大都不想进剧院看戏了,年轻一代的观众更是少而又少,为什么要拍摄戏曲电影《窦娥冤》呢?山西电影制片厂有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况且中国第一部影片就是戏曲影片《定军山》,所以传承戏曲电影是不可推却的责任。其二,要做个眼光远大的电影厂,看市场价值的同时,更要看到影片的思想、社会以及文化价值。其三,戏曲艺术是我们山西文化的强大优势,电影人有责任把这个优势记录下来,为子孙后代传承文化财富。早在1959年蒲剧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就为当时以王秀兰、阎逢春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拍摄了黑白电影《窦娥冤》,山西电影制片厂有责任有义务把新一代青年演员的表演艺术拍摄下来,供今人欣赏,供后人留念。其四,电影的技术、人们的观念还有新一代戏曲艺术家的表演风格也有新的变化,所以审美价值也是有所不同的。为此,山西电影制片厂下决心将这部戏曲影片坚定不移地拍摄下来。
  既然要决心拍摄这部电影,就要以优秀的艺术班底来完成这部片子,为此,山西电影制片厂特别邀请了拍摄有关戏曲演员为题材的《舞台姐妹》而大获成功的著名导演谢晋为该影片的艺术顾问,谢晋导演对《窦娥冤》有几点要求。其一,不能因为电影的技巧与手法影响了舞台艺术;其二,不能因银幕掩盖了舞台艺术特色;其三,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戏曲演员的表演特性,万不可将戏曲艺术的表演特性冲淡。该片邀请了北京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从事戏曲的录制工作的王永宏作为导演,曾为豫剧电影《火焰驹》出任过导演。该剧的编剧是由著名剧作家纪丁担任,他曾经创作过以《土炕上的女人》为代表的30余部大型戏曲,对舞台艺术非常熟悉,对元杂剧关汉卿甚有研究。不久之前造成巨大影响的故事片《刘胡兰》,也是他创作的。该剧的女主角是蒲剧的著名演员,曾获得过全国“梅花奖”的景雪变,由她来扮演窦娥是最合适的选择。
  剧本写好之后,剧组由戏曲著名导演韩树荆先将其排练成舞台剧,在舞台上的演出目是让观众先进行检验,如对戏有不同的看法,再作协商,反复修改。1997年冬季,经过千辛万苦,《窦娥冤》终于拍摄完成了,广受好评。
  这部影片具有相当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第一,历史剧的现实意义。作品的意图是揭露贪官污吏横行之时,必然会造成类似窦娥这样许许多多的冤假错案,看似一部历史剧,其实惊醒、感慨、教育的是现实和今人。第二,对演员一些高难度的戏曲表演动作,电影艺术化地将其完整记录下来,使这部电影既有思想性,又有舞台艺术的可欣赏性。第三,完成了对一代艺术家的艺术纪录。当年获得梅花奖的景雪变才30岁出头,正是一个戏曲演员最美好的年龄,是精美的艺术人生阶段。她演出的蒲剧电影《窦娥冤》,原本在戏曲舞台上,“带窦娥上刑场”这场戏,因为要表现人物心情的低落,一般是低着头,而实际拍摄中镜头只能拍到演员的后脑勺。为了便于塑造人物形象,景雪变要求重拍这场戏,同时对表演手法也进行了处理。为了不让婆婆看到,请求押解人绕街道而行,镜头语言主要通过窦娥的眼神更替来展示,她的眼神由一开始的谨小慎微转变到最后的绝望愤懑,那种封建社会三从四德孝顺媳妇的形象和反抗残酷现实的决绝起誓叫人印象深刻。
  将近二十年山西只拍摄了一部戏曲电影,而且还是对1959年拍摄的《窦娥冤》一次思想与艺术的提升,这就让处在戏曲电影低谷时期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山西戏曲电影消歇并不消停,作为戏曲大省,山西戏曲电影同时也是在聚集能量,积累和沉淀艺术,等待着新的一轮的戏曲电影繁荣发展的新契机。 (作者单位: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

张敏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1-12期

  • 第2018-11-11期

  • 第2018-11-10期

  • 第2018-11-09期

  • 第2018-11-08期

  • 第2018-11-07期

  • 第2018-11-06期

  • 第2018-11-05期

  • 第2018-11-04期

  • 第2018-11-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