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市县新闻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 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堂带领村民精准脱贫记

  •   2018年4月,岭头村举办第三届“中国·武乡·岭头梨花节”。图为参加“梨花节”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游客络绎不绝。 张景芳 摄

  •   他,带着辛苦挣来的钱回县城红旗市场做起了服装生意,少说一年也能赚十几万元,令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羡慕不已。
      他叫张玉堂,男,1972年6月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
      一天上午,他偶然碰见成群结队的老乡在县政府门前集体上访。“老家怎闹成这样?”这件事,像一根钢针刺痛了他的神经,触动了他的心灵,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15年7月,村党支部举行换届选举。从小倔强的他,再也按捺不住那颗不甘落后的心,不顾亲人和朋友的劝阻,毅然决然放弃县城的生意,回乡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岭头村地处太行丘陵山区,辖3个自然村,190户,494口人,地上无工厂,地下无矿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祖祖辈辈靠种粮为生,集体经济“零”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在2800元左右徘徊,属典型的“贫困村”。
      多年来,支村两委软弱涣散,村里到处残垣断壁、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无人问津,村民因“卖了余粮得不到钱”而怨声载道,邻里因纠纷无人调解而积怨成恨,参与上访告状的人数曾多达80%,岭头也因此成了出名挂号的“告状村”。
      上任后不久,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了,对他来说无疑像插上“金翅膀”。“‘五级书记’抓扶贫中我算‘小不点儿’,虽说没多大能耐,但拼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让千载难逢的机遇擦肩而过”,他默默地鼓励着自己。
      “村看村,户看户,老百姓看的是党支部。”面对“积贫、积弱、积乱”的村情,在第一次支村两委会上,他痛定思痛悟出一个道理:“整顿好班子是岭头的当务之急。”
      当时,上司乡党委正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他不失时机地安装喇叭、功放、投影仪、电脑等设备,“救活了”闲置多年的“党员活动室”,在建国前老党员魏爱云家设立了“党员教育之家”,使“三会一课”和党员教育等党内政治生活恢复正常;村委会换届选举实现了班子结构年轻化;大胆启用本村有争议的“能人”,组建了“岭头村玉锦盛乡村旅游合作社”。从此,他驾驭“三驾马车”拧成的“火车头”,带领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一群留守老人一路跋涉前行。
      “大干一个月,办好梨花节!”2016年4月,他虚心采纳长治市教育局驻村第一书记史小兵的新理念,在全村群众动员大会上,破天荒地响亮提出“找准突破口、走上脱贫路”的新思路。
      办事就得花钱,村里没钱怎么办?他把自家的6万余元积蓄拿出来买农药、整梨园、办板报,80多岁的老父亲爬到4米多高的梨树上刮树皮支持他的工作……
      “老家要办梨花节啦!”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外老乡闻讯归。全村人聚集在大槐树下,举行了题为“凝心聚力谋发展、干事创业奔小康”的恳谈会,拍摄了立村以来第一张“全村福”,印发至各家各户,血缘亲情化作改变家乡面貌的向心力。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体村民齐上阵,举村办节掀热潮。”他兴奋地说。没想到一个多月时间,刮梨树1000多棵,修整“百年梨园”100余亩,新建“文化长廊”1000米,平整停车场2000多平方米,清运土渣、垃圾7000余方。“岭头一处一展厅,到处是美景,真牛!”一位北京来的资深摄影师如此感叹。
      首届“潞农·岭头梨花节”如期举行。“定向越野赛”“爱心捐助”“认养梨树”等10余项活动,吸引游客上万人次,云集各级媒体40余家,大小车辆把小山庄围了个水泄不通。“农家乐”兴起1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销售小米、南瓜、核桃、大黄梨、土鸡蛋、小杂粮等10万余斤。到年底,岭头村人均纯收入增到4800余元,在全县率先跨入了“整村脱贫”行列。
      “办节只是破题,抓产业,补短板,才是长远之计。”他从县城“电商创业培训班”学习回来后,抓住岭头的“软肋”,采取“一户带多户、典型带全村”的办法兴起“电商热”。半年时间涌现一批“夫妻店”“姐妹店”“父女店”,一直纠结贫困户的“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微商”助力扶贫成了岭头“弯道超车”的新举措。
      村民郭晋萍创办微店后,第一单生意100斤核桃卖到广州净赚900元,当年收入2万多元,在全县微店创业大赛中凭业绩喜获一等奖。
      贫困户魏宝玉靠电商摆脱了贫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砥砺奋进的五年——扶贫蹲点日记》中,用时4分钟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2017年底,全村创办微店100余家,村民就业率超过85%,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突破百万元大关,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集体收入7万余元,实现了“零”的突破,岭头村荣获“武乡微店示范村”、“三晋微店第一村”、“全县脱贫攻坚模范村”等荣誉称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的汪洋亲临岭头视察,充分肯定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
      一业牵动百业兴,精准脱贫硕果丰。人们欣喜地看到,岭头村“百年梨园”巩固到300亩,光伏发电扩容到200千瓦,“晋黄羊肥小米”基地签约300亩;明清土楼土窑洞正改建“旅游客栈”,御赐“风雷将军”历史文化遗存、朱总司令颁发的“创造能手”郭大海故居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得到保护性开发利用;水、电、路、通讯、网络、农田等基础设施都在全面提升改造中……“我们落户岭头开发‘艾草种植、加工、养生’基地,两三年可辐射武乡广大农村,力争在2020年前把项目区能打造成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上海仟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总对岭头村开发前景信心满满。
      “小人物”登上“大舞台”,派上了“大用场”。相信不远的将来,岭头会有更多更好的消息走下太行山,冲出“娘子关”,传遍全中国。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张景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2-10期

    • 第2018-12-09期

    • 第2018-12-08期

    • 第2018-12-07期

    • 第2018-12-06期

    • 第2018-12-05期

    • 第2018-12-04期

    • 第2018-12-03期

    • 第2018-12-02期

    • 第2018-12-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