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早晨,天刚蒙蒙亮。刘武臣老人像往常一样,从家出发,坐公交车到位于铜锣湾的清和元头脑总店,赶那碗让他“几日不喝如隔三秋”的头脑。
今年90岁的刘武臣老人,还像年轻时那样酷爱在清和元喝头脑。从20多岁第一次喝至今,已有60多年坚持喝头脑的习惯。老人精神矍铄、面容光亮,交谈起来耳聪目明,口齿清晰。对于年轻时喝头脑的经历,如数家珍。
在老人记忆中,清和元共搬家三次。第一次在开化寺西面,第二次在桥头街和大濮府路交汇处,第三次在柳巷铜锣湾。“提着一盏灯笼,兜里揣着月票,赶头脑!”是那个年代老人喝头脑的标配。
如今,虽然再也不用提灯笼喝头脑,但在清和元赶那碗头脑、来笼烧麦、就碟腌韭菜、喝盅黄酒,品几十年不变的老味道的习惯,却伴随老人一生!
12月13日上午十点,清和元总店坐满兴致高昂的食客,头脑和烧麦的香气氤氲弥漫在空气中……这个场景从清和元1632年开业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
清和元的前世今生
清和元饭店建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年傅山将自己为母亲滋补身体而精心研制的药膳“八珍汤”配方赠予一朵姓生意人,更名为“头脑”。傅山又题一个牌匾,上书“头脑杂割清和元”,其中暗含对当时清朝统治者的排斥。从此,朵家生意大火。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兴衰,“清和元”坎坷重重。抗日战争期间,太原沦陷、民不聊生、百业萧条,“清和元”店员大多逃散避难,这家经营了300余年的老字号被迫歇业。
直到1956年清和元的牌匾又挂起来,“头脑”名吃再度飘香傅山故里。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吹拂大地。清和元的生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并成为太原市首家接待外宾的国有饭店。1990年,清和元大规模装修并改扩建,除早餐“头脑”仍为售票制外,中晚餐全部上线。
进入2000年,因投入严重不足,清和元厨房设备严重老化破损、饭店大厅桌椅板凳陈设老旧、营业利润大幅下滑……往日的老字号已风光不再。此后,清和元开始搞分店经营,分店挂着清和元招牌,总店名义上监督,相当于名存实亡。
2003年,政府对柳巷地区实施大规模传统商业区整体改造,新建铜锣湾广场,清和元、双合成、天津包子等多家老字号被迫搬迁,失去黄金地段的清和元,一度流离失所。在2007年清和元改制中,员工分流。此后,清和元由合作方进行经营管理。
近四百年的精益求精
老太原人都知道,每逢报春花开的季节,天刚蒙蒙亮,就有人云集清和元品刚出锅的“头脑”。有的单喝,有的泡以帽盒,有的伴之烧麦,还有的必喝店里自酿黄酒,佐以韭菜……冷冰的早晨,头脑下肚,一天都感到温暖而又美好。
尽管太原市目前有数不清的销售“头脑”的饭店,但清和元的销量依旧占上风,声誉极高。其妙处就在于清和元一直坚持传统的烹调技艺,不仅越做越精细,而且不断吸取现代营养科技成果,以精选“头脑”配料和黄酒酿造方法而形成严苛的制作技艺而久负盛名。
王和茂是清和元头脑第五代传承人。在清和元工作36年的他说,“36年来,我只干了做头脑这一件事。”12月5日,在清和元现代化的厨房里,他正站在一口直径一米的大锅前,调制头脑汤。每天五点半到岗后,他都要把专用“头脑”锅烧开,根据销量加足羊肉汤,煮沸后加入黄酒糟,漂沫,以传统三勾芡的方法勾汤,观察汤的稠稀情况,经过多道工序制成头脑汤。而后,把头天小火慢炖煮好的羊肉,以每份四钱左右重的份量,三片上好白莲、三块长山药滚刀块在水中汆透……早上六点准时开卖。
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王和茂18岁,他进入清和元桥头街老店当学徒。每天凌晨四点到岗后就开始推煤、掏灰、生火,条件艰苦。“就头脑烹调而言,制作头脑最关键的是必须把黄酒酿好,这是确保头脑质量的前提。”王和茂说,当年,清和元制作了一锅黄酒,由于温度没把握好,师傅品尝后,果断放弃,重新发酵。力求对每道工序和每种选材精益求精。
王和茂说,改革开放后,清和元的生意越来越红,上世纪90年代初,每天能卖1000多碗头脑。眼下,最让他操心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做好头脑,一件是选好下一代传承人。“做头脑,首先要有好品德,其次要有匠人精神。保证质量、保证干净、保证口味,是清和元的核心价值。但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日复一日早起是最难过的一关。”
除了头脑汤,配餐烧麦和帽盒也是主角之一。包烧麦的王师傅和同伴从早上五点半开始包,五个小时要包700多笼3500个烧麦。所有烧麦均采用传统配方和工艺调制而成,五个烧麦皮一两,每个烧麦馅料三钱。在他的手中,一展一合,漂亮的百花烧麦制作而成……
金字招牌的传承发展
2016年10月,清和元饭店传统制作技艺申报成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西地理保护产品申报工作和申报“山西省名牌产品”项目也随之开始启动。太原市清和元饭店吴经理说,“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不仅能让近400年的传统老字号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能帮助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继续做大做强。”
清和元饭店经营场所数次变迁及两次国企改制,给技术传承和企业后续发展带来困难。太原市饮食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视振兴老字号为己任,责成相关部室和清和元饭店共同规范整理推出“六统一”加盟手册,完善老字号企业的技术人才库和核心产品种类库。积极吸引社会投资,终于实现清和元与山西聚宝行成功合作 。
历经几次股改,清和元于2015年在柳巷开设加盟店,创下1200万元年收益。2016年,万柏林西矿街加盟店也顺利开业,老字号开始枝繁叶茂。
为做好老字号,清和元负责人吉平压力很大,“‘清和元’不是一个普通的餐饮品牌,而是一个生存近400年的老字号,我们身上的责任巨大。不仅要让这块金字招牌的老字号越做越红火,更要让老字号在我们这一代经营者的手中得以保护和传承。我们任重道远!”
据了解,下一步,清和元将以挖掘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核心竞争力为主要发展方向。同时,构建老字号电子商务平台,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在满足顾客实体店体验老字号文化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快捷、方便、时尚需求,逐步实现线上线下齐开发共发展的目标。
太原市饮食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老字号的综合保护和企业发展方面,作为主管部门,太原市饮食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一方面秉承“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深入挖掘400年老字号浓厚底蕴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傅山“忠孝”文化和“养生”理念,继续吸引投资,一方面不断探索包含社区店、风味店、火锅店、商超店在内的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品牌年度产值预计实现近亿元的规模。
下一步,为保障老字号产品的传承和发展,保障出品质量,建立中央厨房,实现产品统一为当务之急。清和元将在太原筹建中央厨房研发中心,对部分清真主食、熟食、特色菜品实现工业化生产,加快进入食品加工行业的步伐,实现餐饮业链条延伸,放大老字号品牌。
本报首席记者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