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岚县社科乡5万亩沙棘生态造林区的景观平台,放眼四周,苍山青翠,蔚然成海。寒冬已至,北风呼啸,林海巍然不动,就如同社科乡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坚定身影和不屈斗志。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区域,岚县社科乡共有14个行政村,2014年建档立卡时,共有贫困户2178户6580人,低保户588户1157人,深度贫困户461人,五保户112人。四年来,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实现2159户650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贫困村水、电、路、网络、住房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教育、医疗、就业、公共服务等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大批贫困群众走上持续稳定增收新路子,真正夯实了脱贫摘帽的经济基础。
产业先导 村民得实惠
产业扶贫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社科乡把发展产业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带领全乡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壮大养牛产业、引进香菇种植项目,保障整村脱贫后群众有稳定增收的新渠道。
在实施“一村一品一主体”的过程中,社科乡成功运用“村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促使10个村党支部吸纳3900个贫困人口,利用村级贫困人口的产业资金576.9万元,与文水县牧标牛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养殖肉牛400头,既消化了贫困户的玉米秸秆,又为贫困户提高了黄牛育肥技术和养殖技术。同时,该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到养殖厂就业,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今年人均分红300元,达到了15%的资产收益效果。
同时,与岚县益康源公司合作,带动全乡7个村的贫困户2500人,入股319.1万元,今年可使每位入股贫困人口获得分红15%的收益率。上井、葛铺等两个村,在村党支部的牵头下,与岚县康农薯业合作,将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300万余元入股企业,发展种薯。目前,每位贫困人员已获得10%的收益率。其中,下马铺村的尚农合作社带领全村贫困人员做大地膜渗水谷子项目和大棚香菇种植产业,年人均分红300元;井峪堡村百头黄牛育肥项目,年人均分红300元,实现了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奠定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益的脱贫目标。
退耕还林 荒山变金山
从2008年开始,社科乡就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十余年间共实施造林5万亩,在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也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科乡的退耕还林以沙棘种植为主,在村支部牵头下,广泛动员引导群众,把退耕地委托给村委,由村委统一流转到合作社20年的经营权,再由合作社经营群众参与实施,市场化运作的产业项目,资产收益是村委、合作社、农户三方获利、三方受益。
2017年,全乡共退耕还林6000亩。2018年,退耕还林增加到14000亩,覆盖全乡7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受益人口1495户5254人,受益贫困户733户2791人。人均退耕近3亩,户均近10亩,仅今年退耕收益涉及贫困户户均5000元以上,人均1500元以上。所有整村移民的自然村农户全部覆盖、全部受益。
据了解,未来五年内,退耕还林项目可使群众以退耕补助取得收益,每年每亩平均300元,集体分红,每亩每年10元。同时,合作社以林下套种药材及经济作物增加收入,每年每亩收入300元。五年后,沙棘达到盛果期,亩收益均在3000元以上,群众以保底10%分红,每亩能实现收入至少300元,稳定收入15年以上。
多措并举 群众更满意
随着多元化扶贫产业的延伸,社科乡在兰家社村新建了一座30兆瓦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里分红20余万元,兜底全乡100名深度贫困户。在金融扶贫方面,该乡为29户贫困户贷款145万元,发展小微产业。在社会扶贫方面,该乡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通过雷沃重工集团和中国科协化纤协会,帮助130名留守儿童摆脱了上学难的困境。此外,该乡对全乡185户503人实施了易地移民搬迁项目,并通过后续产业帮扶,保证了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
同时,社科乡积极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组织贫困户积极参加各种劳动技能培训,引导贫困户外出务工劳动。全乡大约输出劳动力4000人左右,市县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上岗近1000人,劳动力就业覆盖农户80%,覆盖贫困户70%,每人每年平均为家庭带回收入3万至10万元不等,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富一家的脱贫路径。
为了提升全乡的人居环境,该乡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覆盖,完成了7个村的人畜饮水项目和水源井建设工程,并全面启动了9个村的交通道路改造工程,特别是在3个贫困村的350户实施了改厕工程,让广大群众切实体会到脱贫攻坚带来的满意感和获得感。
“我们乡的全体党员干部将作为脱贫攻坚的“先锋官”,勇扛脱贫攻坚大旗,压实责任,主动作为,以自身做示范,服务全县工作布局,带领贫困群众走好致富路,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社科乡党委副书记梁杰珍郑重承诺。 (刘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