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来自于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构建安全、畅通、和谐、文明的交通环境,最重要的是让文明出行意识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
文明出行其实并不是难事,开车穿行在公路或步行在街头,只要每个人都自觉改掉一些小小的不良习惯就可以做到,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负责。
做文明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倡导交通文明;行文明路,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翻越交通隔离设施;开文明车,不超速不抢道,酒后不驾车,斑马线上避让行人,红绿灯前不抢行。这样,文明出行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交通安全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交通安全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人民的生命财产就会越有保障。
让文明出行成为习惯,引导市民崇尚文明交通,遵守交通法规,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遵守交通法规为荣、以违法交通法规为耻的氛围,既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也要对他人的安全负责,加大对交通陋习的曝光力度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然,这些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每一个人都是文明交通的实践者、传播者和推动者,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做到文明行车、文明停车、文明乘车、文明行路,就一定能创建出安全、畅通、有序的文明交通环境。
文明出行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展现,也是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生活条件好了,出行的情况多了,趁着长假出游的人们也越来越多,这是人们有意愿、有条件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但美好生活不止是在旅途中享受风景,更要提高自身的精神文明修养,成为他人眼中的一道“文明风景”。在城市里出行处处讲文明,既是为了交通运行更有序、行人行走更安全,也是为了让每一个人保持一份出行的好心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是文明出行需要的换位思考意识。
推动文明出行,需要加强自律。文明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中处处展现无遗。有名言曰,“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文化如此,文明亦然。要做到文明出行,就要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加强自律。有无人处都能注重文明,文明出行不再是耳提面命的“要我文明”,而是自然而然的“我要文明”。文明出行,在于润物无声的习惯和自觉:开车出行,不超速不违章,变道提前打灯,既是为了道路安全,也是为了提高通行效率;乘坐高铁、大巴,在车厢内不高声喧哗不影响他人,把本来枯燥的旅途变为享受独处的宁静时光……只要人人都为他人着想,在任何场景中都恪守文明标尺,文明的力量便会浸润人心,让旅途更加舒适。
推动文明出行,需要加强他律。他律与自律相辅相成,如果没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公序良俗的约束,个别不讲文明的人得不到应有惩戒,便可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让讲文明成为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加强他律,应当进一步完善有关交通出行的法律法规、信用体系。不久前,连续几起高铁“霸座”事件引来广泛关注,事后相关人员被列入限乘火车“黑名单”,让人拍手称快。此外,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零容忍”。比如针对占用高速公路应急通道的行为,近年来出现在交通领域里的人脸识别抓拍系统,都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而对发生在车站、车厢里的不文明行为,工作人员、乘警等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保护他人合法权益。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让文明成为出行的“标配”,如此就会造就城市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