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民汪师傅近日跟朋友说起了自己前几天遇到的“丢人事”。他在太原市亲贤街平阳路口步行过马路时,虽然人行道对面的红灯已经亮起,但是左右方的绿灯还没亮,汪师傅就三步并作两步向对面跑去。“我还没跑到对面,就见对面的LED屏幕上出现了我的照片,还有中间有省略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吓了我一跳。”
原来,汪师傅说的是太原市今年5月份在几个路口安装的人脸识别闯红灯抓拍系统。记者看到,在这些十字路口设有“行人等候区”,并用红色涂料显著标识。如果行人在红灯亮起时越过等候区,“您已闯红灯,请退回等候区”的警示语音就会响起。如果行人坚持闯红灯,监控设备就会对闯红灯者进行抓拍并曝光在大屏幕上。
记者从交警部门获悉,今年以来,行人斜穿马路和闯红灯交通违法行为正在逐渐减少。他们分析认为,一方面与交警部门大力宣传、路面交警查处等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与这套“人脸识别”抓拍系统的安装也有较大关系。这套系统就像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即使违法行为人戴口罩、捂眼镜,也能被它一眼辨认出来。
记者了解到,这是一项新技术,在国内投入交通监管领域使用也是近两年的事。之所以投入,是因为有着现实的背景:交通违法行为多,单靠交警的力量,难免有“马高镫短”的时候,需要加派外援查违章、保畅通、促和谐。可以说,“人脸识别”抓拍系统的上岗,是交通违法行为倒逼使然,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必然。
在对市民随机采访了解到,有少数人在抱怨,人为这个“黑科技”上岗后,交通执法更加严厉,连走路都要受限了。但换个角度来看,抱怨者实际上是忌惮执法的刚性约束了自己的任性。相比之下,大多数人对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不吝溢美之词,觉得交通违法行为减少了,道路比以前通畅了。太原交通秩序的明显改善就足以表明,执法的刚性,是确立文明交通秩序的必要手段,是确保道路畅通和出行安全的保障。(本版稿件、图片由本报记者王蕾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