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是否有分量,一种有效的办法是看它的舆论监督报道。然而,随着纸媒进入寒冬和自媒体的成长,纸媒的舆论监督越来越难做,对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新闻没有消亡,纸媒就有责任担当起舆论监督的大任。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因其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力。那么,纸媒该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呢?我们的回答是:如实报道新闻,去伪存真,把握积极的舆论导向,以客观而又专业的视角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当下,监督报道难搞,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访取证难。监督报道重事实,采访一定要到位。针对报料人和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一定要到现场亲自调查核实,小心求证,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否则,缺乏事实作证据,容易失之偏颇,不仅起不到监督作用,还可能引发事故,产生负面效应。
因此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尽力获得更多证据,而且是第一手资料的硬证据,让事实说话。没有事实,没有证据,监督报道就是一句空话。
2.写稿下笔难。我们知道,一种传统的吸引眼球的方法,就是把受众视线集中在事故、灾难、凶杀、纠纷等事件的发展过程,但这样的表现方法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负面新闻”。所以,做好监督报道,记者的政治素养和把控能力至为重要,需要记者致于力挖掘此类事件的普遍意义和教育功能,把新闻的道德化放在第一位,追求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在对材料的选用上,要严谨,尽量不留下漏洞,引发质疑。哪些事实是流于表象,哪些事实是真凭实据,要学会判断,只有弄清弄懂,才能增强报道的准确性。由于细节可以更多地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写稿时,还要注意加强细节的描写。
3.事后应对难。写监督报道,都自带批评色彩。采访后,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使得报道还没刊出,就有许多电话打到报社,种种考虑使得一些报纸裹足不前;见报后,也难免有持不同意见的被批评方闹上门来。现在监督报道难,怕担责任也是因素之一。所以说,搞舆论监督是有风险的。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角度,会得出不同结论,特别是面对复杂的情况,会加大监督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拿出胆略和勇气,才能促使我们将报道做好。美国知名记者约翰·布雷迪有句话说得好:面对采访对象的指责,记者最好的盾牌就是拿出采访的原始记录,尽管它的纸边已经有点发黄。
那么,如何把握纸媒舆论监督的尺与度?个人以为,正确的监督报道可以成为社会的减震器和解压阀,因此,监督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怎么做,如何才能做好。
1.监督报道要抓事实,以事实说话。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事实是监督报道的灵魂。监督报道是具有揭露色彩的客观报道。它的核心永远是事实。如果采访不到位,事实不清楚,证据不充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就难以体现。为把握报道方向,记者采访前切记要有所准备。针对事涉相关政策法规一定要事先有所了解,有尺子在心中,有助于记者尽快抓住问题实质,追到事实真相,促进问题解决。
采写《莫让汾河景区“级别”下降》这篇报道时,记者多次到景区实地采访,拍摄了大量关键影像事实证据。见报后,汾河景区管委会趁热打铁,立即对景区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一些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借着监督的契机也得到彻底解决。他们不但感谢群众提出意见,还公开感谢报纸的监督。
事实上,不少不良现象,还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是通过报道后,及时得到了解决,得到百姓的点赞,同时树立了政府的公信力。
2.报道的目的不是曝光,而是推动问题解决。监督报道必须体现建设性。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调查,倾听群众呼声,不是为批评而批评,重要的是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帮助政府和群众搭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桥梁。
如果不发稿问题也能解决,那就舍弃,不发稿。在实际工作中,记者也会遇到个别被批评单位和个人,在获悉自己的不足后,能马上知错改错,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如此,不见报,效果也不差。
3.坚持正确的角色定位,强化社会责任感。当一名监督记者最主要的不同是,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意识、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不仅要积极深入新闻现场,弄清事实真相,发现新闻价值,还要具备明辨是非和正面引导的能力。学会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还要学会“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
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记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能意图“包打天下”,不能咄咄逼人,不能把舆论监督作为提高发行量的手段,更不能以舆论监督之名谋取私利。
4.加强记者修养,当好新闻守门人。舆论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人民内部的缺陷和错误。因此,纸媒进行监督就要特别谨慎。监督的态度应该是公平的,目的是改进工作,纠正错误,而不是一蒙棍打死对方。
因此,写稿时要摆事实讲道理,不能说过头话,不能扣帽子,不能贴标签。
总之,舆论监督报道应遵循“有理有据有节”的基本原则,要用事实说话,要深入调查,把握证据,避免主观臆断。同时,还要注意批评尺度,把握火候节奏,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善心,什么时候该痛快淋漓。如果纸媒秉持客观理性审慎的态度,我们的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就会更加成熟,舆论引导的职责使命也能履行得更好,从而避免负面新闻的困扰。 (作者单位:太原晚报)
张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