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事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紧跟新时代,认准新目标,把握新要求,展现新作为。在具体的新闻工作实践中,要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坚持“走转改”,自觉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打造新闻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强化使命担当。
一、树立精品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传播能力是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的基本能力。新闻媒体舆论的传播,发挥作用的前道工序是新闻生产。新闻产品能否吸引受众,取决于它的质量。新闻精品是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深远影响的优秀新闻作品,传播效果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了吸引受众,增强传播力,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倾力打造新闻精品,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首先,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着力提升自身素质。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效果。为了圆满完成党交给新闻工作者的任务,采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思想的报道,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新闻工作者必须自觉地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一方面,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水平,提升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新闻实践,打牢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加强新闻采编业务学习,勤学苦练,提高业务能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其次,要精准定位受众需求 发挥特色打造精品。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强烈冲击,催生了两者并存又互相竞争的新闻传播新格局。在这种新形势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的一线从业人员,都必须有同业竞争的危机感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不同媒体的从业人员,要充分认识所在媒体的传播特点,在新闻产品的制作中,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融合发展。要努力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按照不同新闻媒体的职责,精准定位受众需求,发挥优势和特色,努力打造新闻精品。
二、自觉锤炼“四力”,助推打造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实践中自觉锤炼“四力”,锻造过硬素质、过硬本领、过硬作风,打造新闻精品,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更好地履行好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增强脚力,深入采访,获取素材。新闻精品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任何文化产品,内容为王。新闻产品也不例外,新闻精品更是需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我国著名记者穆青曾经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来。”新闻工作者只有练就过硬的脚力,深入采访,获得丰富鲜活的素材,才能为新闻精品的写作奠定基础。要增强脚力,就必须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转变思想、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大力倡导深入调查研究,特别强调了调查研究对新闻工作的重要性。2016年2月19日,他在新华社调研时语重心长地对采编人员说:“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扎根群众,才能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打造新闻精品奠定基础。新闻工作者在调查研究中,要俯下身、沉下心,关注民生,倾听百姓心声,才能从时代生活的富矿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掘鲜活丰富的素材。
增强眼力,发现素材,发掘选题。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从大局出发,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洞察世事百态,正确认识主流和支流,区分现象和本质;才能审时度势,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发现有价值的素材,发掘有意义的选题;才能在内容选择和主题确立上,精微准确,确保新闻素材的真实和新闻作品反映的现象和本质的真实,充分发挥新闻精品的舆论引导力。
增强脑力,审思慎问,破解难题。新闻工作者必须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在采访和写作中,要多思善谋、综合判断,善于由小见大、由点及面、知微见著。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显示作者思想的深度、高度和前瞻性,发挥新闻精品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和舆论引导力。
增强笔力,精准阐释,有效传播。新闻是通过传播来使受众接受,并且对受众产生影响的。但是,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觉地接受新闻信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主观能动性。好的新闻作品,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不仅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还应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要想让受众喜闻乐见,新闻工作者必须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力、表现力,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实现新闻精品的最大传播效应,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讲述精彩故事,锻造传播实力
讲故事是新闻传播的最佳手段和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新闻舆论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要把新闻报道做得让受众愿意看、愿意听,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新闻人必须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必须练就讲故事的本领,通过讲述精彩故事吸引受众,锻造新闻精品的传播实力和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必须讲真实的故事。要想获得真实的好故事的素材,就必须深入采访,到基层一线火热的生活生产中,从广大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发现好故事,提炼好主题,讲出好道理。二是要注重讲故事的方法手段,要坚持“文以载道”。就是在讲故事的方法上,讲究策略,注意方式,循循善诱,自然贴切,把道理贯穿于故事情节中,而不是进行咄咄逼人的说教。三是要用细节打动人,用真情感染人。新闻精品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共鸣,产生巨大社会反响,一个成功之处,就是细节描写。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真实再现新闻事件的场景、人物的动作、语言、思想感情等等,带来很强的现场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感染力。
新闻精品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泛社会影响,具有较强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要强化精品意识,在新闻实践中自觉锤炼“四力”,着力打造新闻精品,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作者单位:山西工人报)
李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