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爱人老家过年,是我们全家多年的惯例。
婆婆多次在电话里关切地问:“什么时候回家?”大年二十七晚上,干完工作,做完最后一块版面,把太原的家里收拾完之后,我和爱人归心似箭地往家赶。当天晚上一进门,就闻到了婆婆煮好的饺子香味,我们便端起碗,美美地吃起来。当我们呼呼大吃的时候,公公和婆婆一起坐在我们的身边,看着我们的吃相,然后会心一笑,那笑容平淡而真挚,充满温馨。
我爱人的老家在太谷县,我的老家在晋西北,过年的风俗有所不同,但忙着在家做年三十的“大餐”都是一样的:烧肉、炸丸子、蒸花馍……从回到家至大年三十晚上,我和婆婆都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也嗅出空气中的“年味儿”,抑制不住地兴奋,跟在大人后面跑来跑去。看着大人们做的诱人美食,他们有时候会忍不住过来偷吃几块。
放爆竹是小孩子过年的最爱。腊月二十八,爱人早早为孩子们买来爆竹放在房间里。小孩们想象着爆竹红光耀天的美景,忍不住每日偷看几遍。大人们总是和蔼地劝说道,过年再放,过年再放。
“年”终于要到了。“年”前一天为三十夜,是人们非常隆重庆祝的节日。习俗是吃年夜饭要赶早,吃得越早越吉利。吃完年夜饭,看春节晚会,孩子们嚷嚷着要守岁,但抵不过睡意,在睡梦中,“年”已悄悄来到。
而大年初一的早饭也是要赶早的。初一早上5点多,天还没有亮,我和婆婆就起来准备饭菜,大蒸锅里蒸了许多好菜。快准备妥当时,就开始点旺火,孩子们也早已穿上新衣准备迎接这激动的时刻。随后,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就比赛似地此起彼伏起来。我们家一盘盘美味佳肴也摆上来,满满一大桌,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小孩子们欢呼起来,冲出门去,高兴地围着爱人放爆竹。
串亲戚、压岁钱、新衣服、放鞭炮……在体验真正传统“年味儿”的同时,也让我们真正勾起儿时的记忆,一种幸福感从心里油然而生。
本报记者 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