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太原新闻

武文寿:古法酿酒技术的坚守者

  • 对品质的精益求精是武文寿的追求。 本报记者 姚凡 摄

  •   在太原晋祠镇三泉头村,每天都会有一辆绿膳源水车来到这里,将清澈甘甜的泉水第一时间运送到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王吴村绿膳源酒堡。当日取水当日酿造,这成为绿膳源品质的第一要求。
      2月17日,记者来到绿膳源酒堡,阵阵酒香扑面而来。
      “去年11月26日,我省召开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大会,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看到这个消息后,我异常激动,深切地感受到,民营企业发展的春天到了。”总经理武文寿兴奋地说道。他说,上世纪60年代,父亲武桂锁就在村里学习古法酿酒工艺,这项民间技艺到父亲这一辈已经延续了近60年。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酿造山西民间第一酒,这个想法在我和父亲的心里扎下了根。如今,有这些好政策,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武文寿是王吴村人,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传承父辈古法酿酒工艺的情怀,2014年武文寿从公务员队伍中“裸辞”,回到家乡建起了这座酒堡。
      “之所以将酒堡取名为绿膳源,顾名思义就是膳食之源。绿膳源的初衷就是要将最朴质、最古老的味道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武文寿说道。
      记者随武文寿来到一号酒窖,地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千斤装的陶瓷酒坛,酒架上是福、禄、寿、禧四种百斤装的酒坛。武文寿说:“陶坛不同于不锈钢容器,其天然质地能更好地保留酒的原味,有利于酒的陈化,加上独特的密封设计,时日越久,酒越醇香。”在二号、三号酒窖,记者看到所有的酒坛均用汾河沙子填埋,养酒工艺细致入微。
      绿膳源采用百年古法酿造清香型白酒,以高粱、黄米为主要原料。武文寿说:“现在酿酒企业大多采用纯净水酿造。在古代,老百姓没有技术提取纯净水,所以酿酒用的是蒸馏水,我们延续了这项工艺。在山西民间酿酒企业中,绿膳源是第一家。与此同时,在原料中加入了黄米,这使酒的口感更绵柔、醇香、厚重。”
      在绿膳源酿酒工艺流程车间里,设置了降度车间,生产出来的原浆酒在这里加入蒸馏水进行稀释降度。武文寿说:“绿膳源酿酒工艺完全采用古法,纯粮酿造不勾调,蒸馏水降度,真材实料,让酒真正回归百年之前的老味道。”
      目前,绿膳源的月生产能力达到30吨,仅以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市场销售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生产的“王琼宴酒”成为古太原城“王琼宴”指定用酒。
      “捧一把故乡的泥土,忆一段故乡的往事,饮一坛故乡的美酒。”在精美的酒坛旁边,放一捻家乡的故土、一把记忆中的红高粱,“王琼宴酒海外版”也在紧锣密鼓筹划之中。让海外王氏宗亲在饮用美酒的同时,找回浓浓的故乡情怀。
      在酒堡的最高处,武文寿设置了一块绿膳源铭石,上面镌刻着绿膳源的企业文化——“做诚信人、立工匠志、承百年法、酿纯粮酒、圆复兴梦、创千秋业”。每当企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转折的时候,绿膳源三代传承人都要在这里进行宣誓,坚持用匠人的毅力和细致酿造古老的清香美酒。
      现在,绿膳源酒堡已经成为小店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打造的田园综合体。武文寿说:“绿膳源有55名工人,基本上都是本村的村民,绿膳源在尽自己的能力,带动乡村振兴,带动当地百姓致富。”
      下一步,武文寿和他的团队还将本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信念,将古法酿酒技术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姚凡 通讯员 赵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2-18期

    • 第2019-02-17期

    • 第2019-02-16期

    • 第2019-02-15期

    • 第2019-02-14期

    • 第2019-02-13期

    • 第2019-02-12期

    • 第2019-02-04期

    • 第2019-02-03期

    • 第2019-02-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