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晋城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创新发展,倾力用“绿色”装扮城乡,造福百姓,积极探索新时代现代林业发展新路径,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俨然已成为闪耀于太行之巅的一颗绿色“明珠”。
绿色规划,谱写时代新篇章。晋城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之一,该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建设带来巨大压力。近年来,晋城市针对林业保护和发展不平衡、生态和经济不平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和林业发展水平不平衡等矛盾,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林业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科学决策,因势利导,坚持以现代林业建设为主线,环城生态提升为重点、产业融合发展为牵引、体制机制改革为驱动,突出提质增效,狠抓资源保护,布局森林康养,弘扬生态文化,编制完成了《晋城市现代林业发展规划》《晋城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景观林业提升区、特色林业开发区、森林康养先行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森林经营试验区、现代林业引领区”发展目标,推动全市现代林业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
绿色生态,装扮城乡好风光。高标准推进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点、线、片、网整体布局,乔、灌、草、花立体配置,生态绿化、生态园林、园林游憩梯次提升,持续推进荒山绿化,整体推进村镇绿化,快速推进通道绿化,强力推进环城绿化,统筹推进城市绿化,协调推进矿区绿化,建设“看得见、走得进、能旅游”的城郊森林公园和网格化生态绿道,构建自然生态屏障,打造城市绿色名片,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和文明品位。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6%,城市绿地率达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5平米。先后建成生态园林村近1000个,完成公路绿化5000余公里,新建绿道上百公里,全国生态文化村8个。
在植绿的同时,全市上下奋力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以古树名木保护、森林公园及湿地公园建设、森林康养、森林旅游开发为载体,挖掘潜力,统筹推进,提升内涵,生态文化日益浓郁,森林景观精彩纷呈。
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1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所辖六县(市区)全部被省政府授予“山西省林业生态县”殊荣。泽州黄栌、沁水丁香两株古树被评为全国“最美古树”。
走进晋城,绿色生态沁人心脾、绿色景观赏心悦目,城在绿中、人在林中已成为现实,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群众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绿色产业,助力百姓奔小康。用改革激发活力,靠创新驱动发展。晋城市紧抓造林机制创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关键节点,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融资多元生态建设渠道,通过政策扶持、法律保护、金融支持、制度改革,把规划“软指标”变成“硬杠杠”。
同时,制定出台森林生态效益、干果经济林、连翘、生态园林村、森林抚育、育苗、林下经济等扶持办法,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以干果经济林为抓手、园区建设为龙头,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带动林业提质增效,良种引进、科技推广、集约经营长足发展。
目前,全市已建成核桃之乡20个、连翘之乡11个,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核桃干果经济林基地19处,林业产值达30亿元以上,形成了干果经济、苗木花卉、林下种养、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康养等现代林业产业新格局。
本报记者崔振海 实习记者暴丽鹏 通讯员张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