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们家的黄瓜,长得多好,快洗洗尝一尝。”3月1日,记者来到阳高县大白登镇潘寺村,正在和老伴把黄瓜装箱的薛巨亮热情地对记者说,“我们这装好等人家收菜的来就直接可以卖了!”
薛巨亮介绍,在种植大棚之前,他们全家只靠种植的十几亩地为生,生活过得很拮据,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为了改变生活现状,他和老伴开始种植蔬菜大棚,现在已经种了4年的蔬菜大棚了,在2016年底通过自己的努力脱了贫。
“您这大棚的收成怎么样?”
“挺不赖,夏天种西红柿,冬天种黄瓜,一年能种两茬,一年收入个3万块钱没问题!”
“您种蔬菜大棚,学习过专门的技术没?”
“刚开始种大棚的时候,镇里请了农业种植专家现场给我们讲课培训来着,我自己每次买化肥和药的时候都会询问卖家施肥和喷药的具体做法,平时也会与有经验的农户进行交流种植,我自己也在种植中慢慢摸索,现在我自己也都懂得了。”
薛巨亮为了他的蔬菜大棚下了不少功夫,他把大棚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每天精心看护着,每天早上7点多就去卷帘,然后就进到大棚里劳作,到了晚上5点多再铺帘,起早贪黑、精心管理、不断摸索,干劲十足。即使是春节期间,他也是不贪年,不恋年,不歇年,从大年初一开始就进到大棚里劳作,初二就开始卖黄瓜了。
“苦日子总算是过去了,我们也是熬过来了,前几年老伴得了病,不能劳作,还花了好多钱,当时真的愁死我了,还好都过去了,老伴病也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红火了。”提起往事,这个农家汉子眼角含泪,频频欣慰地点头。
“生活不易,我的病好了,老头子又患了关节炎,常年腿疼,走路也不麻利,不过我们不怕,老头子做不了的活我做,勤劳能致富,我相信只要我们勤劳肯干,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的。”薛巨亮的老伴快人快语。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原来强太多,生活水平是逐年提高,想吃啥想穿啥都有钱买了,老两口管够花,这真是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和我们党支部书记潘书记的挂念,不仅让我们有大棚种,还帮我们去找农业专家来给我们培训哩。”薛巨亮笑意盈盈。
本报记者翁剑 通讯员赵海霞 王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