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居然开始脱发了,失眠、抑郁、焦虑、敏感,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成了养生“达人”。天天将养生、健康挂在嘴上,一边手里捧着泡有红枣、枸杞的保温杯,一边熬着最深的夜;一边用着各种养发、生发的洗发水,一边加着最晚的班;一边吃最油腻的垃圾食品,一边又勒紧裤带节食减肥……
“我们是一群一直以来被世界遗忘的小屁孩,一面享受丰衣足食,一面感叹精神空虚;一边被爱包裹,一边又感觉是在被人抛弃;一面享受激情与青春,一面又兀自悲伤。”这是一个1992年出生的女孩对90后孩子自身的描述。
90后群体的这种现状,让父母一辈的人很难理解,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衣食无忧、家中的宝贝,本应无忧的年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消极情绪呢?他们口中所谓的压力到底来自哪里?青少年时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心理阳光、健康的成长,我们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认识问题所在,理解苦恼成因,从朋友的角度帮助和支持他们度过成长期。针对90后青年心理压力问题,记者与几位青年进行了交谈。
案例1:求学路上
小景是个太原孩子,从太原外国语学校保送至一所985名校,成绩优异的他大学四年后,再被保送至本校的硕士研究生。眼看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但春季开学后,他却感觉情绪非常低落,失眠、烦燥、无力、自我否定。感受到自己的这种情绪非常不健康,他去到当地医院精神卫生科诊治,一堆问卷测试下来,患上了轻度抑郁症。但小景自己判断,还不到得病的程度,只是抑郁情绪在作怪。
与他仔细交谈了解到,这个大学生的时间排得是真的满:导师布置的研究课题要天天做实验,大量翻看所学领域英文论著同时准备写论文,自学备考CFA(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打算持证就业,奔走两个校区上党课入党,每周抽出一天到一个企业实习积累工作经验,还要备考托福。如此多的学业和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吃饭时间成了唯一的有理由休息的短暂时刻。
时间不够、精力不达为什么还要做这么多事儿呢?“我的周围都是‘大神’级学霸,我不拼就要被甩在后面。”
身处学霸群体当中,让小景每天像个上紧了发条的马达,不停地奔跑。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马达也有困倦的时候,于是出现了这几天情绪抑郁的情况。
与小景一样在求学路上倍感压力的还有年纪较小的90末的孩子们。
日前,一中学对初高中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试发现,学习焦虑、交往障碍、过分敏感成为90后学生三大心理困惑。据调查,90后遇到最多的是学习焦虑。测试中,面对“你的担心与紧张表现在哪些方面”,受试者均把担心考试的成绩差与怕考不上学放在首位。对“造成你脾气不好的原因”问题的回答,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太大”,占总人数的71.07%。
案例2:考研路上
小鹏是个大同女孩,三年前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苦读考研。因为她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没有硕士文凭是不行的”。
为了补充体力,减缓压力,小鹏把自己吃成了小胖子。好在她今年考试成绩不错,322分,高出了山西医科大录取分数线20分,这两天正在参加体检、复试、面试。为了不打扰她参加复试,记者采访了她的母亲。
说起这三年,小鹏的母亲心痛不已。“作为一个女孩子,能承受住压力,连考三年,她心里的苦我们能感觉到,但是却帮不到,只能从生活上照顾关怀。”
小鹏是个执拗的孩子,本科毕业后,并未回到父母身边,而是留在太原,在山西医科大附近与同学合租了房子,每天泡在自习室、图书馆学习。如果说第一年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考上后心理还能承受。第二年又没考上,那时的心理落差和落寞无法形容,有一段时间,小鹏都打消了继续考研的念头。在父母的鼓励下,小鹏才又重拾信心开始复习。
2018年底,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招聘,唯恐考研再次失利的小鹏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应试,居然拿了笔试第一的成绩。面试结果也很好,第二名。在仅招收2名本科生的情况下顺利考入了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
“我们对孩子说,这是你多年的苦学要开花结果了,再考研试试,说不定能考上呢。”果然,小鹏今年如愿考得了高分。
小鹏的母亲说,作为学生的她们,没被生活锤过,在抗压能力上和成年人相比,真的有很大的差距。备战那么久却没有考上真的很难过,很多人心态崩溃也是正常的,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人考研在最后阶段放弃了,或是没考上请不要怪他们……
案例3:求职路上
记者身边有两个1992年生的孩子,求职路上一直坎坷不如意。
男孩毕业游荡了半年后,在亲戚帮忙下,找到了一份华西村太阳能山西分公司的工作,虽然常年在各县区跑,但工资待遇高。然而两年后,公司在山西的项目完成,因为跟随的项目经理辞职跳槽,孩子失业了。
之后的两年中,找到的几份工作待遇都非常低,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让他感觉不值,目前还待业家中。因为找不到工作,男孩压力大,失眠成了常态。
女孩是太原人,从毕业后一直没有停止找工作的脚步,三年来已经换了不下7、8份工作,有些是因为工资待遇低又辛苦,有些是公司减员,所以非常苦闷。三年下来女孩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开朗爱说笑变得沉默寡言。一直到去年底,放低待遇要求后,才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相比这两个青年,小雨的工作非常顺利,西安外国语学校毕业后,她到华为公司上了班。从最初的每个部门实习,到出国在伊朗分公司磨练,今年回国的她准备去陕西分公司。因为是销售岗位,小雨的压力也非常大。
“哎,我昨天晚上两点了还没有睡着,躺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想的就是过几天要开的招标会。”招标会还没开,她已经被压力弄得心力憔悴。“没办法,我们是拿业绩考核的。”
记者采访到的这些青年,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也存在相当的普遍性。对于90后青年的心理压力问题,记者电话咨询了杭州第一人民医院睡眠障碍科医生尹岩。
尹岩说,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强迫症、抑郁症、失眠、脱发的情况都有,这一方面是因为90后受教育程度高,注重心理卫生和健康,懂得主动寻求医生帮助;另一方面,社会和家庭、学校带给他们的压力也确实很大。尤其是对那些相对优秀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相对优秀,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就更高,会逼迫自己努力提高,强迫自己做得更好,因此更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绝大多数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借助药物治愈的,但也有个别情况,由于压力过大一些人做出过激行为甚至选择自杀。所以,家长、学校、朋友乃至公司企业,都要注重对青年心理问题的认识,要记住强迫症、抑郁症是一种病症,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就医治疗。
对于青年人来说,要学会自我解压。很多人认为有压力不好,因为我们的情绪会受到影响,心里感到害怕,焦躁不安,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面对压力时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学习抗压能力,能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学习中重建自信,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规避自己的弱点。我们虽然有时候需要像短跑一样猛冲,但不可能永远保持这种状态,我们更应该像跑马拉松一样保持一定的节奏,才能跑完全程。
本报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