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在线音频节目越来越“火”——“耳朵经济”驶入蓝海

  • (资料图片)

  •   提起“收听”节目,你可能会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里的半导体收音机,可能会想起开车时车载收音机上的广播电台。曾几何时,电台节目风靡一时,成为家庭重要的娱乐消遣。而随着屏幕的出现,音频行业一时间陷入了低潮,和后来充满活力的互联网似乎更搭不上关系。
      不过,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和汽车的普及,音频行业再次获得了生根发芽的“乐土”。而“热门内容需要付费”这种习惯的养成,更是让各大音频平台构建起了自己的盈利模式,“耳朵经济”的风头越来越盛,未来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

    音频APP人气渐旺

      从《中国好声音》到《声临其境》《声入人心》,电视和网络平台上主打声音类的娱乐节目不断增加,颇受观众关注和喜爱,由此也带动了音频平台各类有声读物的快速成长和耳机销量的强劲增长。
      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众多以“听”为主要内容的音频APP成为“互联网+”的一匹匹黑马。稍一留意不难发现,如今我们身边的“听众”队伍日益壮大:无论是咿呀学语的幼童、课业缠身的学生、亦或忙于充电的白领,都将解放双眼,将有声阅读作为自己日常学习或娱乐的首选。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父亲的一台旧收音机就是我听到外面世界声音的来源。”今年34岁的钟小姐小时候很喜欢听广播,她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电台APP的兴起,她又开始了每晚定时收听电台节目。“我会听有声书、广播剧,也会听相声。”钟小姐说,现在的音频APP选择特别多,一些定期更新的栏目会有很多听众守着时间等更新。
      今年已经62岁的太原市民王大爷告诉记者,听电台能够解放双手和眼睛,吃饭时、睡觉前、甚至陪外孙女玩的时候都可以听,十分方便。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如今音频和电台的人气正在逐渐回暖。据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8年6月,国内有声阅读用户已达2.32亿,占网民总数的28.9%。换句话说,目前中国每10个网民,就有3个在“听”书。

    为“听”付费已成为用户习惯

      这些音频APP的“魔力”究竟在哪儿?吸引听众收听的“点”是什么?
      有业内人士称,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人们可以在手机上下载各种音频APP,随时随地都能听一听,“一心二用”的效果让忙碌的现代人有了打发“碎片时间”的另外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比常规阅读更灵活、更便捷,已经成为很多人离不开的“陪读式”好友。
      记者了解到,随着用户“听”的时间和场景的扩展,在线音频内容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体验。人们逐渐开始借助音频进行更多学习,比如外语类学习,对听力差的人来说,随时随地的纯正“美英”发音有如神助,短时间内可以提高几个段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线音频行业会继续成长,盈利模式也会朝内容付费方向发展。
      由于关注到“听”的“含金量”,与“听”有关的智能音箱销量也日趋火爆。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百度的小爱、喜马拉雅的小雅……已经走入到越来越多的百姓家中。
      “‘耳朵经济’也可以称为‘音频经济’,它的崛起最关键的一点是听众‘付费习惯’的养成。”省社科院的周洁分析,移动互联网和汽车的普及,给“耳朵经济”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但付费意识的养成则是“耳朵经济”崛起的“养料”。近几年,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再加上在线音乐、视频网站、网络文学等多个行业,通过优质内容不断培养消费者的付费意识,付费的习惯在过程中逐渐养成。如今,从最初的知识付费已经进化成了内容付费,用户不仅愿意为学习课程付费,现在用户愿意为看视频、听音乐付费,也愿意为听有声书、听广播剧付费。
      此外,资本的入局,巨头的加码,也为“耳朵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催化剂”。“内容付费的消费习惯已经养成,随着优质内容的增长,内容付费的市场潜力还很大。”周洁表示。

    从业者在获得更多机会

      事实上,音频APP从业者的境况也比前几年要好。
      张先生是太原一名职业主持人,平时会兼职做一些和声音相关的工作。据他介绍,因为行业没有一定的价格标准,一般都是买卖双方自己谈,根据能力不同或洽谈的情况而定价。就以他自己做商业配音为例,一般专题片时长10分钟左右,1分钟60-80元;短一点在5分钟以内,可能就是直接一口价,费用大概在300-500元。如果是配广告,一般时长会比较短,一分钟以内大概是500元左右。
      相较线下,他在音频APP的线上工作费用会少一些。“前段时间,我给一个粉丝比较多的夜读微信公众号配音了一篇文章,配了10多分钟,但是只拿到了两百块的报酬。据他所知,像一些录小说的线上配音工作报酬其实更低,录一个小时可能才五六百元。”
      “这个市场比较混乱,应该是说每个人的行情都不一样。”一位互联网专家告诉记者,像张先生这种兼职的,一般来说报酬都不高,真正能够赚到钱的,还是专职的声音工作者。如果是稍微有点名气的大咖,月入10万元以上都很普遍。
      张先生告诉记者,近两年声音市场变化很大,以前主要从美学角度去欣赏声音,但是现在声音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工具角色,通过声音来传递内容。现在互联网上的有声书、广播剧等,让整个市场更加多元化,“以前是比较简单的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张先生表示。

    本报首席记者 王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4-02期

    • 第2019-04-01期

    • 第2019-03-31期

    • 第2019-03-30期

    • 第2019-03-29期

    • 第2019-03-28期

    • 第2019-03-27期

    • 第2019-03-26期

    • 第2019-03-25期

    • 第2019-03-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