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解决环保问题 依法防治是关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在全社会达成共识。
  对山西而言,深入贯彻这一理念首先就是解决环保问题。
  不可否认,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工作,我省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强,解决了一批环保突出问题,生态环保总体态势、发展方式与动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初步开启了经济运行和生态环保同向好转态势。但是环保任务依然艰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不合理等粗放发展问题依然突出。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山西绿色发展的瓶颈,也到了必须打破的阶段。因此,环保问题,怎么说怎么做都不过分。
  笔者认为,在认真分析各种污染成因的基础上,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依法防治是关键。在我们的环保工作中,经济手段运用力度前所未有,行政手段的运用也比较充分,但法律手段运用则略显不足。目前,我省已出台了不少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执行力却不太让人满意。比如说,禁止秸秆焚烧,目前,秸秆还田缺少技术和手段,秸秆焚烧发电,农民运送成本高于发电厂的收购价等因素导致了强行禁止秸秆焚烧,在实际中难以实行。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解决好一些技术和手段问题,才能将现有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同时,我们还必须做好监督工作。落实好国家安排部署的重点区城大气污染防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等强化监督;针对焦化行业规模大、标准低、污染重的实际,汾河、桑干河流域国考劣五类断面长期不达标和个别企业偷排的问题,对严重超标且排名后十位的重点排污单位视而不见、束手无策,监管不力的问题和未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强化督查的地市,重点开展专项督察。通过强有力的专项执法,排除各方面干扰,对“两高”企业做到毫不手软,对违法排污进行强打猛攻,坚决治理到位,着力解决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执法的利剑震慑作用,让不达标企业坚决停下来,总量超的地区坚决减下来,措施不到位、管理有问题的企业坚决停下来,弄虚作假的企业坚决停下来,没有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的工地坚决停下来。(本版稿件、图片均由本报首席记者贠娟绸采写、拍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4-05期

  • 第2019-04-04期

  • 第2019-04-03期

  • 第2019-04-02期

  • 第2019-04-01期

  • 第2019-03-31期

  • 第2019-03-30期

  • 第2019-03-29期

  • 第2019-03-28期

  • 第2019-03-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