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生态环境厅代表省政府所作的《关于2017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审议提出5个方面意见;9月30日进行了专题询问。
几个月过去了,这些意见落实情况如何?近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时任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董一兵在所作的《关于2018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与研究处理2017年度报告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给出了答案。
提高思想认识,全社会主动抓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正在形成
“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把生态摆在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同等位置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社会主动抓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正在形成。”针对提高思想认识方面的落实情况,董一兵介绍说。
同时,深刻把握当前生态环境“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安排部署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级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
深刻把握做好生态环境宣传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加强生态环境新闻发布,创办《生态山西》周刊,加大生态环境科普和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推进设立“曝光台”,2018年先后曝光突出环境问题35个,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焦化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率达67%以上
针对全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我省首先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国家去产能任务,2018年,退出煤炭产能3090万吨,退出生铁粗钢产能225万吨,关停淘汰燃煤机组263.9万千瓦。加大重点行业升级改造力度,燃煤机组基本实现超低排放,焦化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率达67%以上,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率达94%。
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8269家,临汾、晋城等重点市启动钢铁、焦化、铸造等重污染企业搬迁工程。完成清洁取暖改造96万户,设区市建成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4592台燃煤锅炉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城市“禁煤区”面积新增585平方公里,达到3473平方公里。
“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018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16.3%,分别超过全省规上工业增速9.9个、12.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接续力量。”董一兵如是说。
不仅如此,我省还严格管控环境风险项目。坚持把规划环评作为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风险项目的重要举措。在规划环评中,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红线的项目,一律不予受理审批;对传统资源型产能过剩项目,要求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对已突破资源利用上限的区域,严格资源消耗量大的项目审批;对于环境质量超标的区域,坚持总量和区域削减倍量替代的原则。在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各类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中,提出环境准入的负面清单,凡属于负面清单的项目,一律不予受理审批。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将规划环评作为项目环评文件受理的前置条件和审批的重要依据。
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依法治污、科学治污,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污染。在此方面,我省完成《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修正《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和《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制定并由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决定》。加大规范性文件清理力度,对不符合规定的4件政府规章、652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
对涉及清洁取暖改道等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工作领域,我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和“新的不立、旧的不破”的基本原则,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印发《关于严格禁止“一刀切”切实推进工业领域精准治污的通知》,落实精准治污举措,坚决反对“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的简单做法。
“同时,还统筹城乡环境治理。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年全省畜禽类污综合利用率达74%以上,规模养殖场费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80%以上;完成711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向城郊村延伸和覆盖;出台《山西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实施方案》《山西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技术指南》,21个试点县在830个村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对这一方面的工作,董一兵作了如此介绍。
加强环保监管,整改任务中的755个项目已完成37项292个项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离不了环保监管。
我省狠抓环保督察。全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截至目前,60项整改任务中的755个项目已完成37项292个项目,其余均按序时进度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配合保障任务,中央督察组交办的33批2659件案件全部办结,抓好重点督办问题整改。分三批完成10个市(除朔州外)的省级环保督察“回头看”,走在全国前列。
“我省实施量化问责。制定并由省‘两办’印发环境空气质量和水污染防治两个量化问责办法,实现全省生态环保领域量化部问责由阶段性安排向制度化、常态化的深刻转变。2018年,共对15个市、县政府进行集中约谈,推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主体责任落实。”就这一方面的问题落实,董一兵这样说道。
此外,我省还强化铁腕治污。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开展了警示教育和查处违法排污“百日行动”。“百日行动”期间,累计查处重点排污单位3044家、行政处罚1.25亿元。2018年,全省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6905件,处罚金额6.7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8%和15.5%,查处四类典型案件1857件。提升环境信访能力,首次开通省级12369投诉热线,直接受理人民群众环境信访举报。
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助推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科技创新是环保未来的必备条件。
为了治污、环保,我省加大生态环保科研攻关。2018年,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科研项目23项,支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4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策”跟踪研究,推进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领域科研项目,特别是与韩国环境部签署关于环境保护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助推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与此同时,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重点抓好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通过清查摸底,确定五类污染源50257个,伴生放射性企业污染源409个,按时完成了年度普查任务。
即便如此,“当前,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改善压力大,工作面临困难多。”对全省环保中存在的问题,董一兵直言不讳。
正是这样,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其进行的满意度测评中,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总体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