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一天只卖三四百元,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除去生活,不够供两个孩子读书!”4月3日,大同市云州区瓜园村村口小卖铺店主李祝向记者讲述过去生活的困难时说,“我和媳妇不得不在经营之余耕种农田,曾面对零星的顾客,小卖铺差点就关了门。”
瓜园村是大同市云州区东部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卖铺是村民们闲暇聊天的集聚点,高高的货架上面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副食品和各种日用品,品种丰富,丝毫不亚于城市的小超市。
“现在小铺每天能卖上千元。在黄花采摘期,每天能卖到两三千元,加上我在村里合作社摘黄花,全家收入了七八万元。”李祝媳妇银铃般的笑声飘出店铺。
2017年,瓜园村成立了园沃黄花专业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全村181户贫困户种植黄花1500亩、杏果经济林100余亩,并建起了9000多平方米的黄花晾晒场和9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储物库。
这一年,全村在合作社从事黄花田间管理收入1.5万元以上的有31人,1万元以上的45人。
2018年,统一种植的黄花进入第二年,合作社把黄花地分片承包给贫困户采摘,统一按每斤1.5元的价格收购,每人每天能挣到100多元。8月,又组织妇女到广灵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学习编织技术,并在村里建起了“巧娘宫”分厂,学习编织技术的妇女达50多人,每人每天收入60多元。目前,全村的贫困户由183户484人减少到10户31人。
“去年,我家土地流转收入五千多元,我和老头子在黄花合作社摘黄花挣了六七千元,种地收入一万多元,现在外债也还得差不多了,这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来小铺买菜的村妇联主任王秀平说,这两年,村里有一个好带头人李成,他带领大家成立合作社,种黄花,修街道,建编织厂,办扶贫“爱心超市”,村的面貌大变样了,人们的收入也上去了。
在旁边一直听着的李晓燕心直口快,接过话就说:“过去,一到冬闲时节,不是拉家常,就是打麻将。现在大家都很忙。夏天凌晨两三点就开始忙着摘黄花了。农闲时候,早晨跳健身舞锻炼身体,白天忙着去编织厂学习编织挣钱。”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