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誓:坚决听从党中央号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苦战三百天,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广灵县近日召开的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誓师大会上,奋战在全县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市县乡村干部一起立下了决战决胜深度贫困的响亮誓言。
2018年,广灵县按照“一村一业一户一措”的要求,通过建立稳定脱贫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开展建档立卡大提质、回头看“百日行动”,继续完善“335”脱贫攻坚法,聚焦乡村提质和易地扶贫搬迁,持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当年年底,该县28个贫困村19620名贫困人口顺利退出贫困行列,贫困发生率也由17%下降为3.7%。
产业支撑,产业扶贫促“脱贫”
“我在北野公司承包了2个大棚,年收入5万多元,这是我在山里10年的收入总和。”一斗泉乡黑土坪村农民段红喜摘着香菇高兴地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北野菌业公司是该县扶持发展扶贫产业,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的一个缩影。
2018年,该县把培育壮大扶贫产业主体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变传统“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以总投资2.47亿元的北野菌业千亩万栋反季节有机香菇扶贫产业项目、海高乳肉兼用牛养殖项目、新大象生猪养殖等17个扶贫项目作“引擎”,全力补齐扶贫产业短板。
在发展传统扶贫产业的同时,用好用活扶贫政策,2018年底,3085户集中光伏项目和村级光伏项目全部实现并网发电。不断培育壮大本地特色种植,将黄花、杞柳、小杂粮等全部纳入财政奖补范围,带动农户做大做优本地特色农业种植。转变就业模式变劳务输出为本地就业,将“扶贫产业”延伸到农户家中,积极推广“炕头经济”“居家经济”扶贫模式,全力打通“扶贫车间”最后一公里,通过送岗位、送培训,1532名贫困户实现本地就业。
易地搬迁,挪出穷窝奔“富路”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的重大举措,是“挪穷窝”与“拔穷根”的治本之举。
二十公里的山路绵延通往广灵县南村镇周图寺村,开车从距离最近的集镇到村里也要走30多分钟。周图寺村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方。像周图寺村这样的山庄窝铺,在广灵县还有很多,自然条件恶劣是造成该县贫困发生率高的重要因素。
“动员群众搬迁,最难的是做思想工作。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穷窝’,但山上的条件别说致富了,就连脱贫都成问题,只有搬下山去周图寺村才有希望。”周图寺村党支部书记陈要雨讲起易地扶贫搬迁时神情坚定地说。
“搬下来的群众生活上如何解决?没搬下来的群众啥时候能搬下来?”带着这些问题,县主要领导一次次深入到易地搬迁村调研,同村民们探讨搬迁后旧村土地利用和村民收入问题。在各级部门的通力配合下,2018年完成6个乡镇32个行政村2256户的易地搬迁任务,全县6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的5460件搬迁房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预计今年5月可实现全部入住。
为了让搬迁群众增收致富,该县在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帮助产业化扶贫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两年来,该县累计整合各类资金1.9亿元,发展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手工业加工等项目47个,辐射带动152个行政村,1.45万贫困群众年均增收1000元左右。
乡村提质,村容村貌展“新颜”
近年来,到“晋北古堡 花香新村”涧西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古色古香的清代古民居、干净整洁的街巷、朴实无华的农家小院,吸引着无数外地游客前来体验涧西古堡宁静惬意的农家生活。
2018年,该县针对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等不利因素,多渠道筹融资,将乡村环境提质工程作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把关,成效显著。当年累计完成投资4.35亿元,143个行政村提质工程高效推进,完成投资9800万元对6个乡镇5000户的农村困难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完成投资1.05亿元总长86.083公里的乡村公路提质工程,完成47个行政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村级卫生室运行率达到100%……2018年8月7日,大同市贫困村提质现场会在该县召开,广灵县乡村提质工程的成功做法得到了大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通过乡村提质工程,涧西村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得更美了,老百姓的心情也更好了。今年,我们将利用‘晋北古堡’这块金字招牌,在开发民俗旅游上下功夫,利用清代的古民居、陶艺馆、药用花卉,将涧西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明星村。到时候,咱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涧西村党支部书记杨志明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翁剑 通讯员 王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