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相应的,适老产品、老人社会经济服务也应该越来越发展。不过,记者注意到,目前全社会对于养老设施的建设很重视,相关养老的政策、养老院的建设层出不穷,但是,岁数大了就算是到养老院居住,也有一个问题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那就是适老产品的设计、制作和推广还处于几乎空白的状态。
谁都有老的时候,当你老了,对很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就变了。谁能提供适合老人的产品和服务呢?
日常生活用品,诸多不便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不方便的目前要数金融服务和社会公用事业,其次就是日常用品的适老性。
现在市场上眼花缭乱的各种商品,绝大多数都是给年轻人用的,老年人用的无论是产品还是品种种类规格,都挺少。
山西大学的崔老师已经88岁了。他告诉记者:“岁数大了,走路要小心,就想穿一双暖和又轻巧的棉鞋。到美特好看了看穿了穿,都挺重。衣服孩子们能买,鞋要自己试。”买衣服也是一样,需要换季添衣时,女儿就专门领着他去千峰百货大楼,合适的衣服裤子鞋一趟买全,衣裤都是一买两三身,方便倒替穿。老人家虽然不讲究,但是对衣服的样式也不是很满意:“来来去去就这几个样子,人老了就不能精神着活?”现实就是这样,没办法。
崔老师说:“我们现在出门打个车都不好打。我带个帽子还好,有的同志满头白发,出租车司机都不敢拉。你们在手机上打车,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弄。学不会,也不学了。”
记者采访发现平阳路有家“足力健老人鞋”专卖店。张凯丽做的广告电视里好多台都在播,这个产品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营业员小吴说,鞋子卖得不错,很多都是孩子给老人买的,也有的是陪着老人来试鞋子买鞋。她笑着说:“有的老人嫌鞋贵,孩子就给我使眼色。我就说打折呢,各种折扣下来也不贵,然后孩子悄悄给我钱。还有的是孩子直接放1000元,让老人过来试鞋,也是哄着老人说是单位发的卡,不用白不用,不给退钱。”小吴也坦陈,目前老年人的用品确实不多,很少有专为老人设计制作的产品。其实,这个市场可大呢。如果有人能开发出众多的适老产品,肯定生意好。
老年人喜欢泡脚,但几乎没人注意泡脚坐的椅子凳子,应该比一般的小椅子凳子高点,太低会导致很多老人坐下去不好站起来;装修新房子大家知道浴室要安装扶手,但是给老人安装一个方便座椅的不多,更没有考虑到自己未来也需要方便座椅;有的老人还是喜欢用搪瓷餐具,可是市场上已经很少见搪瓷制品了,其实新式的搪瓷餐具不比瓷器便宜呢……
除了上述日常生活中的适老产品缺乏,低层楼房的电梯改造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市场需求。试想一下,在熟悉的小区、熟悉的环境中,加装一部电梯解决老人上下楼的难题,谁不支持呢?就算老人觉得有点儿小贵,儿女们肯定也是积极支持。这个市场也是潜力巨大……
老年金融服务,无可奈何
山西大学是太原市高龄老人最多的社区。学校自成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教育体系,校园里有医院、食堂以及各种运动场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好,生活方便还安全。
前几天,记者在校园里遇见了83岁的王阿姨。她是太谷一个学校的老师,目前居住在太原孩子家。她问记者:“我们单位让在太谷的银行开个银行卡,我儿媳妇领着我去了,银行的人说80岁以上不能办银行卡,没办法就办成了儿媳妇的名字。”
银行真的有这个规定吗?
记者咨询了建行亲贤北街支行工作人员,说应该是可以办卡的。只是现在办银行卡一般都要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高龄老人会操作的不多。另外,高龄老人开户往往都是子女陪同来的,以后老人万一有个啥事儿也是麻烦,还不如直接办到孩子名下省事儿。所以,有的银行就说不给80岁以上的老人办卡,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事实上,对银行来说,老人的金融服务也是左右为难。记者常常看到有的银行大厅里坐满了老人,就知道是养老金发放的日子。老人们信不过机器,总要把现金取出来才感觉踏实。每逢这样的日子,别的人要么自助柜员机解决,要么扭头就走。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和老人一起排队。
银行的老人金融服务算是各种适老服务中最好的。早在2015年10月13日,山西省银行业协会就发出通知,要求省内各银行业单位在已有的服务经验基础上,加强老年客户银行服务,履行社会责任。到目前为止,不论省城还是县一级的银行,所有的网点都有老花镜、轮椅等配套设施。在为老年客户使用现代银行服务工具上,工作人员也都很重视现场传授……
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使得老人金融服务又增加了新内容。和王阿姨一起锻炼的郑叔叔说:“手机可不敢弄微信,弄上钱就会被骗走。”作为老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学术新思想很快,但是作为互联网的“半路移民”,不少人对移动支付心存敬畏,不敢用不会用,以为用上微信就会被骗子把钱转走,殊不知前提是要捆绑一张银行卡。
公用事业服务,弱势群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公用事业服务方面,老年人真的可以说是弱势群体。
山西大学有一整套的后勤服务体系,老教师们家里有个跑冒滴漏,一个电话,后勤中心就有人上门服务。更多的散居在各个地方的老年人,需要公用事业服务时,经常让人挺心酸。
正月初一早晨,88岁的许大爷给女儿打电话说电视看不成了。过年不能看电视,这可是大事。在运城婆家过年的许女士赶紧拨太原有线的客服电话,工作人员建议网上交费。因为全国人民都在发收微信红包,系统缓慢,半个多小时才交费成功,又等了一会儿,钱才到账了,春晚的重播老爷子终于在中午看上了。
然后,从正月初九开始,许大爷家的座机电话不能打了。老爷子去找了好几次营业厅,说很快派人去看,可等了快一周,都没有人上门查看解决问题,只能再打电话告诉女儿。许女士急了,立即给运营商客服打电话报故障、投诉,并联系到具体的负责人,约好时间上门。第二天,师傅上门检查线路,解决了问题。
许女士对记者说,老年人真的是消费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会上网更不会在网上和手机上交费,一旦没有及时交纳水、电、座机和手机费、有线费,又正赶上年节休息,只能束手无策。其实,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专门的客服电话,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问题,老人们不知道更不会用,还是和很久以前一样自己去找上门,被推诿拖延,真是可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国未富先老,从国家层面上说措手不及,从理念、服务和产品设计、生产乃至方方面面的细节上一样也是措手不及。未来该怎么办?适老产品这么大的市场,谁来做?
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值得大家深思。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