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受众对于传统媒体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更多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注重情感交流、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类节目成为了各个地方台的当家花旦,而这样的大环境,也就对节目中出镜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以笔者担任出镜记者时,所在的民生新闻节目《发现》栏目为例,探讨出镜记者的专业素养能力。
一、民生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的“常见病”
1.为吸引人而故弄玄虚。我担任《发现》栏目的出镜记者已经十年,长期的工作中,曾遇到,刚出校门的年轻记者,为了把一条公路被重型卡车碾压损坏,说得生动些,在现场这样说:“现在这条路就像是遭受了地震一样……”,其实,他是想通过夸张的语言,来强化路面损坏程度,结果适得其反,因为画面上出现的仅是几个浅浅的坑而已。记者夸大事实,受众会觉得记者在说假话。不仅起不到引人关注的效果,反倒连最起码的信任也失去了。
2.为出镜而出镜。有人把出镜记者与外景主持人等同起来,因为两者都要能驾驭现场、侃侃而谈,但记者更多的是,要把自己知道的和感受到的传递给受众,而不是表演。有的记者为了表现现场感,对一些很简单的事装作不明白:“呀,这是什么啊?让我们去看看……”明知故问,让观众一下就看出你在“装”。记者想要的是戏剧化的效果,但这种出现场,给受众的感受就是在演戏,大大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
3.不会用情景发挥。好的出镜能把现场与报道内容、报道对象融为一体。记得2015年,《发现》栏目曾有一条反映一家热电厂环保工作的做得好的报道,记者在现场,都是在介绍这家企业做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实际上就是把原本的解说词搬到现场来说了。记者如果用心观察一下现场,可以做得很精彩。因为镜头里,记者是站在一个厂区的鱼池前,池里有鱼,水面有野鸭。记者完全可以用这池子和这场景来做文章,从鱼的鲜活、野鸭的嬉戏、水的清澈说起,这样更显得生动、贴切、真实。
二、民生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的新闻素养
民生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的新闻素养首先要解决意识的问题,然后才是能力的问题。在新闻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多新闻都是靠记者“抢”来的,“抢”的意识和“抢”的能力,纵观近20多年来涌现出的优秀出镜记者,无不是对新闻现场保持着强烈的欲望。
优秀的出镜记者要具备什么能力?除了要具备镜头感、敏锐的思辨能力和流利的口才外,还要具备非凡的洞察判断力。因此记者要多学习、多思考,丰富阅历、做好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做足准备,不要随意上阵
记得张泉灵说过一句话:“我进央视当上主持人,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但作为经常做重要现场直播的主持人,就有很大的准备成分在里面。”而有些出镜记者,由于准备不充足就随意进行现场报道,在镜头前词不达意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记者的个人形象。所以,在到达现场前,出镜记者应尽量详细地把握新闻事件的背景,设计报道的方向和角度,形成框架和提纲,同时尽可能多地储备与事件相关的理论或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避免出镜的不专业和信息量的匮乏。
2.要有带入感,不要“高高在上”
现场是需要发现的,哪怕你了解了再多的背景和素材,现场依然会有许多你无法预设的细节,因此细节的发现能力至关重要。我在去年参与拍摄了太原国电一电厂爆破拆除的新闻,当时不少媒体都提前做了准备,有的是在爆破前现场已经出完了,我知道记者们都是有顾虑的,担心爆破的时候,万一说错怎么办,而我通过经常在台里培训,看过很多重大事件报道,在这条新闻的现场报道上,坚持与爆破同步出现场,此外,记者贯穿全篇,从一电厂爆破升华到晋阳湖片区蝶变,这样的坚持是有收获的,荣获了《2018年第二十八届山西新闻奖》短消息二等奖。
但是,时下很多出镜记者还在日复一日地使用着形式化、标签式的串场传达,既没有逻辑链条,也没有语言风格,只是加些“那么、然后、这个、那个”等既无必要、也无美感的点缀,这种“假口语”“表演式口语”让记者出镜的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出镜记者必须正确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避免晦涩难懂;同时还要有缜密逻辑的干净的语言,避免包裹冗余的信息。
3.现场体验更加传神
记者出镜所说的语言应该是自然的口语,而不是配音的书面语言。在现场,记者可以把自己的体验转达给受众,特别是灾难现场报道,如果没有现场出镜,报道内容再生动再丰富,也会因隔靴搔痒而大为失色。多年前太仓台一位记者站在长江江堤上,在台风中进行现场报道的一段视频,至今仍是我们制作宣传片时常选用的。虽然记者在现场有点声嘶力竭,头发雨衣零乱,但正是这种强烈的现场感,凸显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色和敬业精神。
当前,传统电视媒体对于年轻人,仍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一批又一批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走上了出镜记者的岗位。但是,具备高超的民生新闻现场报道能力的优秀记者还相当匮乏。时代呼唤既能彰显电视传播优势,又能在媒体融合的创新中大显身手的“明星出镜记者”。而这个“明星”的成长,只能在现场。(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
焦澍